引“智”入乡 产业振兴——贵州楼纳乡村实践带来的启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为中国乡村发展指明道路。贵州省黔西南州楼纳村的乡村实践在这个大背景下产生,倡导以设计引领乡村,用设计、文化、艺术与媒体的力量,实现乡村建设的转型,用建筑师的集体力量,探究中国未来乡村的发展之路。

以设计的力量推动村落复兴

曾经,楼纳村是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享受多项国家政策扶持,就算这样也未能阻止乡村快速凋敝。随着近年来,青壮年持续外出打工,当地面临许多诸如“空心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如何激活这片乡村,无疑是一道大难题。

在别人看来是困难,而有心人却抓住了机遇。2016年3月21日,楼纳国际建筑师公社揭牌,第一批建筑师入驻。之后国内外顶尖的建筑师、学者纷至沓来。从承孝相到西泽立卫,从崔愷到李兴钢,行业内都开始关注黔西南州的这个小山村,以及思考解决村里目前的窘境。

楼纳国际建筑师公社创始人彭礼孝本身是媒体建筑人,既是CBC建筑中心主任,又担当《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主编,还是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在业界有极高的知名度。由他一手创立的楼纳国际建筑师公社起点很高,主要是以国内外知名建筑师为核心群体,加上艺术家、文化学者,倡导以设计引领乡村,用设计、文化、艺术与媒体的力量,实现乡村建设的转型,用建筑师的集体力量,探究中国未来乡村的发展之路。

对此,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孔宇航曾评价道:以媒体人的独特视野在乡建概念与创意层面赢得先机,通过他组织而非自组织的营建策略,经过层出不穷的建筑与文化事件,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获得政府、高校、实践界的广泛赞誉,自然成了建筑学人向往的“圣地”。

彭礼孝对公社有十分完美的设想:与建筑师合作开设特色民宿、动物农场、展示空间、咖啡馆、特色餐饮、乡野运动、书院、建筑师婚礼堂等一系列文创业态,让公社成为可以居住放松、享受生活美学、建筑师学习成长的“世外桃源”。而这一切正逐步实现。比如,由李兴钢设计的露营基地服务中心率先建成,已投入使用。

公社每年举办楼纳国际山地建筑艺术节、楼纳国际建筑师峰会、国际高校建造艺术节等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活动,在这里形成建筑文化事件的引爆点。

设计改变乡村、艺术修复乡村、文化引领乡村、产业振兴乡村,这称得上是乡建的最高理想。“不过,这不仅仅是设计师的工作,设计师是引领它的发展,确定事件的定位,未来需要艺术家、投资人、政府的力量,文化业态,使得产业落地在乡村。”彭礼孝说。

公社聚集了国内外建筑师、艺术家、学者,希望为中国乡村振兴贡献“楼纳智慧”。面对逐渐苏醒中的广大乡村,公社提出了设计、文化、艺术引领下的“VILLAGE VISION未来乡村”这一课题,并期待参与到公社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建筑师、艺术家、文化学者能回应这一主题。

楼纳实践,打造中国的“西塔里埃森”

在今年初举行的“设计改变中国”论坛上,彭礼孝直言,希望在楼纳打造像西塔里埃森那样的教育机构。“公社里主要的业态是建筑教育,推出‘大师+教育’的模式,让它成为青年建筑师成长的‘摇篮’。”彭礼孝强调。

目前公社已经与国内外知名建筑高校联合发起的建筑教育课程,通过与国际知名建筑院校合作和国际交流、在地建造,激发学生的无限创意,并在过程中探讨适用于未来乡村可持续的材料和技术。

今年4月12日至5月15日,挪威的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在楼纳开设建造课程——“传统木构节点的数字化演绎”,吸引了来自挪威、波兰、德国、芬兰、西班牙、瑞典、中国等国的学生参加。建造大致分为砖墙、木结构、屋顶、室外景观、墙面、地面、内部装饰等环节。在34天内,师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轮换参与不同的环节,学习和掌握了不同的材料属性和建造技能,终于完成一个社区书店的实地建造。

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AHO)建筑系教授、Scarcity and Creativity Studio(SCS)负责人Christian Hermansen Cordua此前曾在挪威、智利、肯尼亚、芬兰等国家完成了19个实地建造项目。在5月15日的书店落成仪式上,Christian教授表示:为期5周的楼纳建造课程是非常珍贵的经历。由于传统木构节点因其制造工艺的费时费力,已经很少被使用,而此次课程通过数字化技术和现代化制造手段完成传统节点的制造,使其得以传承创新,对建筑学学生、青年建筑师的日常学习及实践进行有益补充。

在现场参观完书店,中国科学院大学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的张路峰教授表示,此次奥斯陆建造课程非常有启发。尽管现在国内建筑高校关于建造的课程也在增加,包括纸板建造节、竹建造节、冰建造节都很有特点,但对于建造逻辑怎么反映到建筑形式和空间上,这是目前国内院校比较欠缺的。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系主任邓蜀阳从文化介入层面评价,“这样的实践是文化和乡村建设相结合,与楼纳国际建筑师公社的出发点相符,是用文化的理念带动乡村的发展”。

事实上,楼纳国际建筑师公社已多次组织学生在地设计建造大赛。2016年夏季在楼纳举办的“首届楼纳国际高校建造设计大赛”以“大地露营”为主题,主要运用竹材搭建具有使用功能的露营装置。2017年在四川德阳举行的国际高校建造大赛则是针对德阳锦绣天府国际健康谷龙洞村22户农房进行改造。22所国内外知名建筑高校的师生们采用创新的手法对本土的乡土材料加以利用,以谦和的态度进行设计,在掌握实践经验的同时,也收获良好的社会反响。

孔宇航认为,中国建筑教育正处于历史上的关键转折点,学院派的教学方式虽然正在进行渐变式的改革,在迈向未来具有广阔前景的乡村建筑设计与建造方式尚且处于初级阶段。而公社创建之初以设计工作坊为目标的国际设计学校才是其核心价值所在。

一村一大师,当“精英设计”遇上“地方审美”

2016年9月28日,楼纳村“一村一大师”计划正式启动。据介绍,该计划是以楼纳国际建筑师公社为平台,通过设计的力量引领乡村振兴。由公社与政府联手邀请建筑大师,对楼纳16个村寨进行调研、设计、实施改造提升,希望“以农业为基础,以互联网为支撑,以生活体验为核心,聚集文化创意(艺术、设计、手工艺)的能量,打造地方特色品牌”。

“一村一大师”需要建筑大师、建筑院校深度、长期地服务一个村庄。彭礼孝说,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建筑师、建筑高校从宏观到微观,对乡村现状进行研究,然后确定设计策略和手法,对村庄进行持续性的改造提升。“在每一个村庄,将建立‘民宿+研究所’的机制,建筑师可以随时回到村庄”。

各设计团队结合楼纳不同村寨的地理自然特征、文化历史特征、产业特征等进行分析研究,经过一年半的时间,不少村落已发生了变化。

其中,张路峰和邓蜀阳都是“一村一大师”计划里的建筑大师。

张路峰非常认同“5%的介入”理念。“5%的介入”是在今年的“设计改变中国”论坛上,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翟辉提出的说法。他认为,乡村的特色就在于5%,如果建筑设计要介入乡村的话,不能过度,就做那5%。

张路峰更进一步表示,“我实际上只想做1%,但这1%非常重要”。

在张路峰看来,乡村设计应该讲究巧劲,“四两拨千斤”。“乡村村落的发展是生活逻辑的体现,不是设计出来的,生活状态就是这样。之所以我们看着不和谐是现在的农村生活不和谐了。”

在“一村一大师”计划里,张路峰所负责调研的村子状况比较窘迫。村里年轻一代进城打工,只剩老人、小孩留守。房屋漏风漏水,十分破败,而老人们又没有精力去维护房子。

在调研时,张路峰还发现,但凡村民有了钱,就会在房屋外立面贴上瓷砖,装上罗马柱,而这些审美在建筑师眼里都十分俗气。不过,张路峰并不认为,城里的建筑师就该按着自己的喜好去改动农民的房子。“看起来俗气,但那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向往。”张路峰说,“农村的逻辑和城里不一样,村民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不能把城里人的审美逻辑强加给农民。这时候,设计师这支笔非常有威力,过度设计就是破坏性的。”

张路峰的工作不是改造农民的房屋,而是从村里人最迫切的愿望入手。据村里布依族长老会反映,他们希望建筑师能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比如修山路,修山神庙,并将石拱桥改造成廊桥,供村民休息、吃斋饭。又比如,村子里缺乏公共聚会的场所,村民们希望有个类似社区中心的公共空间,可以聚会、打麻将。

了解到具体需求,张路峰才着手设计。“我们干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村民认可的、需要的,而不是考虑在村里做自己的作品。村民要做什么,我就把它变成设计,去跟政府要钱。我的作用就是1%,但这1%的作用很大。”

另一位大师也深有感触。两年前来到楼纳村,邓蜀阳对于当地的民居还有许多看法。但现在他的观念也有所转变。“用城市里的手法介入,不是乡村真正的出路,应该以微介入为首要条件,保持乡村乡土特色、原本特征,保留生态、生活,这是我们真正要做的事情。”邓蜀阳说。

乡村是自下而上的发展逻辑。邓蜀阳希望,改造后的村落仍能保留它原本的生活,比如村里的农妇还是在河沟里洗衣服,“我只是把‘沟’清理一下,加强融入性,使得生产、生活结合度更高。”

邓蜀阳提到,“现在有一种说法,把乡村建成公园。照他们的理念,乡村只能种花、种树,不能种庄稼、养鸡、养鸭,那就完了。还有一种倾向是以一个模子套用所有的村子,这种萌芽已经出现,而我要做的就是在萌芽期把它阻挡住。”

在邓蜀阳负责的村落里,他不仅在空间上微介入,加强生活、生产的融合,还在文化上有所体现。邓蜀阳高兴地介绍说:“这次在村里设计了故事广场,广场上的书是开放的,还有人讲故事,小孩放学了就能参与到广场活动。”

当建筑师们还在以设计的力量推动着村落复兴,意味着楼纳村的故事还未完结。或许不远的将来,正如公社所期望,在楼纳的乡村实践能为行业、为中国乃至世界探索出一种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原标题:引“智”入乡 产业振兴——贵州楼纳乡村实践带来的启示)


来源:智慧证书 发布于:2018-06-13


现在注册,立即体验建筑企业专属的证书证件管理系统吧!

注册体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