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31日华建数创挂牌成立,正式发布华建集团第一代虚拟设计院平台产品“云华建”建筑工程设计项目数字化协同平台,开启华建集团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新历程。到今年一周年之际,这个平台运作成果如何?“互联网+设计”“数字化+建筑”“虚拟化+工程”等三大业务引擎动力多大?本报记者采访了华建数创(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嘉军。
李武英:请介绍一下“云华建”几个模块目前的运营情况?
李嘉军:“云华建”平台包含五个线上、一个线下模块,其中线上的“云协同”“云管理”“云专家”“云软件”“云规格”和线下“灵活智慧办公”的“5+1”系列产品已逐步成熟,并在集团内试行推广的过程中。华建数创的办公场地就打造线下的空间共享这个部分已开始运营,能实现工位、会议室和办公室的预订管理系统,灵活地多方共享。远程会议系统、无线会议室、远程质量管理系统等协同的部分也比较成熟。
李武英:按计划这个平台首先为集团所用,之后将为行业服务,华建集团内部上“云”端进展如何?
李嘉军:虚拟设计院的解决方案是打造跨组织、跨地域、全资源的新模式,现在可以做到将集团的资源、信息、专家、软件、沟通都在线上。当前情况难点是基于平台的业务流程会对集团下属各公司的管理带来冲击,因此并未全面推广使用。不过一些模块,比如云软件,我们把常用的软件集成,提供计时服务,通过虚拟化技术,供远程协同使用。目前能做到精确计量,谁用了什么软件,用了多久,用在哪个项目上,都有统计,以时间来计费,有共享经济的概念,也可以提高软件的使用效率。
李武英:这样做还可以解决软件正版化的问题吧?有没有因此减少正版购买量?
李嘉军:是的,云软件对解决知识产权问题和正版化法律风险是很好的解决方案。我们已在这方面与欧特克公司达成协议,探索基于平台的按量付费的模式。至于需要买多少,因为一套软件在同一时间只能一个人用,就要看平台上的用户数量和使用时间总量来配备。
李武英:云软件除了集团内部使用还对外开放吗?那些软件公司比如欧特克为什么自己不这样运作?
李嘉军:目前云软件还是在集团内部用,并未对外开放。软件公司自己提供云服务有几个问题:一是客户一般不会上他们的网站,因为使用习惯和产权意识的问题,在中国的用户很少会去付费。但在企业里可行,通过行政手段,可以强制,费用放到项目成本里去解决。第二个方面是每个软件公司只提供自己的软件,而我们的平台是集成行业的大量专业软件,还有很多的附加价值,同时提供一些相关的服务,比如把标准、规范、图库、小插件、小功能、APP等集成在一起,用户体验感就不一样。供应商也会入驻提供在线服务。目前进展是平台已搭好,完成试点,集团内已开过动员会,即将在集团内进行全面推广。这个模块能解决企业的一些痛点,商业模式也比较清楚,虽然它是“云华建”的一个模块,但也是一个独立的应用场景。
李武英:我们知道各个院、所都有项目来不及做的时候,那有否利用这个平台来达到项目和资源的共享?
李嘉军:这个部分目前还未正式运作,大家可以自己发布信息,但平台不参与资源分配。实话说目前发布的信息其实不多,因为一般来说项目都会比较急,平台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在线等”的现象不太会出现。而且由于集团现在的体制,跨组织要签内部协议,所以还不能实现。
李武英:那如果未来行业真正互联网化,平台代替组织,进入自由设计师时代,像华建这样的设计企业会如何?
李嘉军:我并不认为未来只有个人没有组织,组织有它的价值。大客户比如政府,他会找大企业而不是平台。我认为,未来行业一定会有若干生态圈平台,有大企业、大平台,大企业也会在平台上开店,当然更多的是微生态圈,平台上有专业化的小而美的公司,外围还有一批自由设计师,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行业生态圈。而未来“云华建”就是一个大平台,华东院、上海院等是平台上的企业,我们还会整合更多的专项化公司以及自由设计师,形成完整的生态圈,为行业提供服务。
李武英:现有的“猪八戒”、“小筑”等平台,“云华建”与之相比有什么优势?
李嘉军:我们和这些平台都有过交流,每个平台都有各自的一些特点。但总体而言,一些以撮合交易为目标的互联网背景的平台,大家一开始就有一个判断认为不太适合设计行业。因为设计服务不是一个定性的产品,而是一个有一段周期的服务产品,只有全过程跟踪,才能完成这个交易。
“网络设计院”是集成的概念,既提供平台撮合交易,更多的是提供附加服务和工具,还要保证项目全过程运行都在这个平台上实现,只有这样才能管控整个过程,完成一笔交易,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收费。这对一个平台的要求很高,我们“云华建”有完整的资源、平台、技术、人才、管理包括行业号召力以及公信力,这是我们的优势。
李武英:华建数创有关工程数字化方面的业务开展情况如何?
李嘉军:华建数创目前100多人,有两条业务线,一条是互联网+设计,一条是工程数字化的业务。华建集团将行业信息化作为一个新的战略新兴业务,未来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增长点。因为这个行业的信息化基础非常低,是个洼地,但需求强烈。去年公司成立时说实话大家并不怎么有信心,但今年就完全不同了,已明确地感觉它正在爆发。因为整个国家过去在建设期,许多项目未来会进入运营期,没有系统的管理很难想象。比如雄安新区,就做到提前布局,将同时建造“数字孪生城市”,实现“一实一虚”两个城市的伴随式生长,华建数创与中规院、阿里巴巴、北京院等十多家公司一起合作在为它做数字城市规划平台。
李武英:记得去年雄安新区与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打造“数字雄安”,您说的这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而且最近几年,很多城市都与腾讯、阿里等大型IT及互联网企业签署智慧城市的协议,我们专业公司与他们竞争有什么优势?
李嘉军:阿里、腾讯、电信等公司主要在做最底层架构,如光缆铺设、服务器、基站架设及大数据挖掘、集成等,这是他们干的事。而再上一层比如GIS和BIM技术等,这就不是他们的强项。我认为他们要进入我们的领域是有技术壁垒的。工程背景的人员去理解、利用IT和互联网、大数据是有可能的,但IT背景的技术人员要进入工程领域是有难度的。比如阿里巴巴的“城市大脑”主要在城市的运营方面,我们的优势在于从每一个项目的规划开始,现在以BIM技术为基础,掌握建筑的信息,数据的入口其实在我们手里。比如雄安,从数字规划开始,每个项目从报建开始,BIM模型放在一个运营平台上,项目建完,数字城市也同步完成,未来的数字化运营就可以实现。所以我们与他们是在不同的层次上进行同一个系统的建设。
李武英:这么说工程设计对于BIM技术的运用必须全面普及,那从华建集团来看BIM出图率是多少?
李嘉军:目前BIM正向出图的比例还不高。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能力问题,需要每一位设计师都能掌握BIM,直接出图还做不到,第二是国内项目建造的特点周期短,“三边”现象普遍(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这与BIM的理论基础是相悖的。BIM的基本条件是在项目开始之前要把所有的需要考虑的问题都确定好才开始设计,因为BIM建模的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但是大多数的项目不符合这个条件。第三是主要为运营服务的BIM如果最终使用者与开发商不是同一个,那理论上这个需求就比较低。第四个方面是项目参与各方都要用一个BIM模型,但我们的建设阶段、实施主体之间都是分割的,所以有很大的难度。现在国内应用比较好的是工程公司,做EPC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就会效率比较高。未来加大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的推进力度,应该会加快BIM技术的广泛使用。
(原标题:李嘉军:互联网+设计还在路上 数字化+建筑正在爆发)
来源:智慧证书 发布于:2018-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