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二三四”格局是它最大的特点和优势,也是大湾区融合的难点与痛点所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克服难点、发挥优势,成为今年博鳌亚洲论坛的热点议题。
粤港澳大湾区被视为全球经济未来的第四个增长极。当前,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四个大湾区核心城市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以深港跨境往来为例,据统计,2016年香港和内地之间日均有65万人次跨境往来,相当于一个移动的中等城市。世界上没有两个城市之间如深港一样,跨境往来成为工作生活常态,两地居民活动半径彼此覆盖。
正因如此,大湾区配套基础设施已经进入加速建设的轨道。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深中通道等重大项目将于未来数年间落成启用。广东省发改委已启动《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2020-2030年)》编制工作,未来粤港澳大湾区有望建成“一小时城轨交通圈”。
通过大湾区的建设,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不是简单的加法,可以起到叠加或者乘数效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说,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规模、经济总量背后是非常丰富的人才资源和雄厚的物质基础。包括比较发达的交通网络,与国内、国外经济交往密切,互相之间有优势互补,这为大湾区建设提供了客观的可能。
在中国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梁海明看来,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大湾区发展和深度融合的前提:“比如,交通的互联互通才能带来人心的相通。”对此,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博鳌论坛上也表示,粤港澳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互补,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香港拥有自己的经济、社会制度,加上优良的法治传统以及和国际标准高度接轨的营商环境,在互联互通方面还可以将国际企业引进大湾区,并助力内地企业“走出去”。
实际上,广东省省长马兴瑞此前就曾透露,在即将发布的粤港澳发展规划方案中,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就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重中之重。他表示,广东省将加快建立大湾区建设协调机构,聚焦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畅通人流和物流;加快推进大湾区基础设施连通,打造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和轨道交通网;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为港澳居民在内地学习、就业和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粤港澳大湾区的设施连通建设,不仅是基础交通的连通,还形成了高效率的网络,把粤港澳和世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如此分析道。
来源:智慧证书 发布于:2018-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