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住建部指导北京、上海完成总规修编并获批通过。同时,在广州、成都等15个城市和两个省(江苏、浙江)开展了新一轮城市总规编制试点。
新一轮总规修编,不仅是探索我国城市从高速发展走向高质量的新路径,以北京、上海、广州、成都为代表的城市,也希望借此机会加速崛起,以十足的底气参与全球竞争与分工。正如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冯奎所言,四大城市的新总规反映了国际化背景下我国城市的发展方向。
新时期下,我国城市如何发展?城市规划有哪些侧重点?通过对新一轮总规修编的梳理,从中可以发现不少共通的特征。
居民认同是参考标准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实现了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最高速度的城镇化,目前有超过57%的人口居住在城市,2020年这一数值有望达到60%。然而,城市高速建设的过程中也留下了不少短板,随着矛盾日益凸显,社会对于城市规划的认识也在不断提升。
据悉,无论是北京、上海的新总规获批还是广州、成都的新总规公开征求意见,消息一出总是能吸引“10万+”的阅读量。曾主持广州总规修编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促进处处长彭小雷认为,过去的公示,由于内容太专业,大部分人其实是看不懂的。现在把一些民生指标放进规划中,让老百姓能够体会得到,未来还可以监督政府对规划的落实。
城市居民对城市总规的认同程度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总书记多次指出,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忌讳。”住建部副部长黄艳对此表示,要真正发挥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作用,城市总规即为一个重要抓手。新一轮总规修编,首先要落实的就是“以人民为中心”。
把基础设施做全做好
在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而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人,要加强精细化服务、人性化管理,使人人都有公平发展机会,让居民生活得方便、舒心。
对此,黄艳也多次强调,“我们将住房、交通、环境、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内容作为城市总规的重要内容和核心指标。”
城市发展越来越回归于人的需求。仔细阅读每个城市的总规,以人为本、宜居都是绕不开的概念。但究竟什么是“以人为本”?落到实处的“宜居”又是什么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认为,以15分钟生活圈为例,以工作地点(居住地点)为中心,半径一公里的范围是营造城市宜居空间的基础范围。但在过去的发展中,这部分确实是最薄弱的环节。“老百姓出小区买菜,有没有菜市场?出门5分钟能不能见到公园绿地?这些问题都没有做好的话,真正的世界城市、全球城市又从何谈起?”
王凯表示,当城市发展从高速度进入高质量阶段,需要在做新增内容的同时做“精”。同时,还要把过去的短板补上。以出行为例,目前很多大城市都在发展轨道交通,通车里程快速增长。但在如何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上,仍面临自行车乱放、站点设置不合理等情况。同时,在线网建设上,密度不足仍然影响着通行的便利。
“我们过去做了40年比较‘糙’的事,现在该向‘精致生活’转变了。宜居就是要从基础设施做起,包括设施的完备和品质的提升,要做好细节。”他说。
向新加坡学生态建设
城市发展过程中,另一个绕不开的字眼是生态建设。尊重和保护山水、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这轮总规修编的一大亮点。比如,上海新总规里的定位包含了“生态之城”,广州则特意强化了山水格局,并把自己定位为“美丽宜居花城”。成都则更迅速,在提出“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战略目标后,已经开始行动。
早前,被誉为“新加坡规划之父”的刘太格被邀请到成都参加一场专题研讨会,主题就是公园城市规划建设。作为全球闻名的花园城市,新加坡的城市形态堪称典范。在眼下的中国,包括成都在内的众多城市都开始频繁向新加坡“取经”,无论是理念,还是制度设计、实际操作,都希望能与全球先进城市接轨。
在这位大师眼里,公园城市要美丽宜居,一个必要条件是尊重和保护生态本底。刘太格说,“每个城市都想做特色,我想说每个城市最大的特色,就是自己的山水。”
新加坡营造花园城市的最大秘诀,是道路断面必须不折不扣地种树种草。所有的路,无一例外。此外,新加坡还规定卫星镇里必须有公园,公园大小与人口、步行半径相关。而在中央商务区,作为城市的形象,则会有几个比较大的公园,既作为装饰,也体现宜居。
对此,他进一步指出,“有特色的山水必须保留,这是第一位的。山和水的关系是自然生态演化的,破坏山和水就等于破坏生态,并且山水在短时间内不能再生,有能力就一定要保留。”
来源:智慧证书 发布于:2018-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