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来自华东地区的知名建筑设计企业在北京交流经营工作,目的在于激发设计企业的活力、提升设计企业咨询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会议由中设协建筑分会经营工作委员会发起组织。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徐全胜、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娄宇、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总监张勇等华北地区设计企业经营领导30多人参加会议。
徐全胜对当下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提出了以下几点感受:
其一是建筑设计的工作内容在增加。比较明显的是对于项目策划。这既是全过程工程咨询的客观要求,也是很多业主的实际需求。这项工作既是设计院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建筑师从业地位和能力提升的体现。设计院应该积极提升项目策划能力,对甲方进行专业化的引导,通过在设计前期与甲方充分沟通,从而减少在设计过程中的反复。
其次是设计协同工作。建筑师负责制要求设计师要全过程参与,除了设计,更大量的工作在于建设过程中的协同工作,比如与项目参与各方进行配合、协调,例如施工现场的配合,与产品商、材料商等相关供应商的配合。而如果做EPC项目,设计师与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团队的合作、设计内容以及工作范畴等也在相应增加。这些新的建设模式对设计院以及设计师的能力都是全新的挑战,要积极应对。
其三是设计的工作效率正在提升。因为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互联网平台、更智能的软件等辅助的应用大大提升了设计效率。另外由于发包模式的变革,施工方承担起了部分深化设计的工作。目前技术、行业的融合促使很多行业都在向建筑设计方向拓展,比如BIM技术、建筑工业化等都为设计行业带来了新的模式。以制造业的水平和方法,既可提高建筑的品质,也可以提高建筑设计的效率。
其四是现代企业制度与合伙人制的融合。传统设计院发展到现在近乎合伙人制,如果把设计所理解成合伙人,那么设计院如何激励合伙人是一个问题。合伙人可以单纯地做设计,而设计院必须做企业,现代企业制度下要协调好所有权、管理权、分红权才能让企业有发展。
娄宇介绍了中国电子院在工业工程、民用建筑、检验检测三大业务板块的大致情况和核心竞争力。电子院注重科研投入,保持技术领先;不排斥总包业务,但只考核利润,始终位于以设计为龙头的咨询设计企业;为了企业未来更大的发展,正在做IPO上市的准备。
张勇就目前形势作简要分析:当下传统业务态势尚好,任务较为饱满;从整体大势来看,已经有压缩,传统主业下行。从行业背景方面,中国从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发展。设计企业要改变观念,要主动提高设计质量和服务品质。设计工作内容的增加是国家发展宏观要求,也是市场需求,要顺势而为,不要把甲方不给相关的服务费作为自身不变革的借口。只有提高了设计质量和服务品质才有可能收取较高的设计费,维持现状没有出路。
行业管理方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监管体制机制,优化资质资格管理,提倡轻资质、重业绩,逐步向注册建筑师职业化接轨。合并减少行业与专业的分类,进一步简化资质类别和资质等级,打破原有行业与技术壁垒,创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以设计为龙头的工程总承包,逐步推进全过程工程咨询,做好注册建筑师负责制的试点工作。取消强制的施工监理。在部分城市取消强制施工监理,有利于行业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和工程总承包业务。施工企业冲击。现在大的施工企业都要求自身具备图纸的深化设计能力,这对设计院业务是一个冲击。
规划管理权部门变更带来的影响。规划管理从住建部转到自然保护部后强调“三规合一”,重点在土地规划,建设规划还有没有还不清楚。这些因素必将会影响建筑设计的业态。面对这种形势,各单位应集思广益,研究对策,采取办法应对。
保定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王海鹰副总经理介绍了雄安新区目前的建设情况。他认为雄安新区的建设代表着未来建设领域的发展方向,建议设计企业要研究并积极准备参与雄安建设。
在讨论交流环节,各参会代表分别就自己企业经营情况作了说明,在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BIM技术运用、EPC业务开展、薪酬管理和激励机制、IPO上市、混改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交流。
徐全胜在会议中提出虽然行业形势不如前几年,但每个企业各有潜力,只要找准定位,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依然会有发展。他希望通过协会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加强与同行企业前后端业务协作,为客户提供全过程服务;在探索华北地区设计企业经营中的课题,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将协会的工作做好。
(原标题:企业如何应对建筑设计行业的实质性变化)
来源:智慧证书 发布于:2018-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