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广州举行的勘察设计同业协会工作会议上,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理事长施设提出要制定《中国勘察设计行业2035》长期行动计划,目标是到2035年,在世界一流的勘察设计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比达到50%以上,为此要全力推动工程设计企业“走出去”。
2010年,本报记者曾应《时代建筑》之邀发表了《中国建筑离国际化还有多远》,文中分析了中国建筑设计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业务的主要方式、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差距等,结论是中国企业尚未具备可以“走出去”与国际顶尖设计公司相抗衡的实力。8年后再一次继续这个话题谈中国建筑设计力量的国际化拓展,情况有了怎样的变化呢?
“走出去”的市场环境和背景大相径庭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抛出4万亿“稳增长”政策,中国建设行业持续高速发展中形成的第一个波谷被拉出了一条更高的上升曲线,那时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春风得意马蹄疾”,并没有多少精力和意愿走出去。直至2012年中国经济出现了回落,到2014年习近平提出“新常态”的概念,2015年提出“去产能、调结构、供给侧改革”等,建设行业加大了“走出去”的力度。
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今后中国对外开放的总纲领,也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钥匙,正在为中国企业带来全新的海外市场机会。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越来越多的企业把“走出去”国际化作为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
“走出去”成效显著
中国持续30多年一直是世界最大的建设市场之一,造就了中国工程建设企业的综合实力。近几年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和影响:中国的交通行业已经成为世界的领跑者,港口、公路、桥梁、高铁、建材、设备等行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我国逐步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程建设强国。“中国建设”“中国制造”在国际工程市场上具有优势地位。
近期公布的美国《工程新闻记录》杂志(ENR)2017全球工程承包商250强榜单中,中国企业包揽了前五名,在前十强企业中占据7席。前五名分别是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同期公布的ENR2017国际工程设计企业225强榜单中,22家中国内地企业入围,其中以建筑设计为主业的共有三家:华东建筑设计集团总公司排名113位,CCDI悉地国际设计排名148位,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排名第222位,三家的营收分别为:37759.43万元、16390.89万元、10077.72万元。
中国工程设计咨询带动对外承包业务升级
上世纪80年代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初期,企业是以土建项目的劳务分包起家的。从土建分包到土建总承包,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实现了第一次业务升级。但这依然是以土建施工为主的低端项目。为了推动业务升级,顺应国际工程市场产业内分工的要求,本世纪以来,商务部先后批准100多家工程设计企业进入国际工程设计市场,对外业务模式和结构发生了变化,实现了第二次升级,从最初的土建施工向工程总承包、项目融资、设计咨询、运营维护管理等高附加值领域拓展,业务模式不断创新。成功进入国际工程设计咨询领域,带动了中国企业在工程承包全产业链分工地位的变化,承揽的业务环节逐渐向业务链的上游移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涉足项目规划、勘察、设计、管理等领域,通过开展高端业务进一步带动全行业的发展。工程承包的模式随之发生重大变化,中国承包商正在实现向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模式的全面升级。据初步统计,目前总承包项目已经占到了我国对外承包项目总数的52.6%,其中EPC交钥匙工程显著增多,带动了大量国产设备的出口。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超越了这三个阶段,进入了一个能够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的阶段:从项目前期的策划到勘察、设计、建设、运营以及协助融资,建设完工之后,提供所有的装备、人力培训,进行运营,实现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服务。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在交通、电力和房建等领域的竞争优势突出,根据商务部2016年的统计数据,中国企业在房屋建筑领域新签合同额461.7亿美元,占比18.9%,同比增长25.3%。(据悉,由于对外承包业务模式的变化,设计咨询与承包业务在统计方面难以严格区分,而单独的工程设计业务量占比较低,为此商务部自2008年之后不再单独对工程设计咨询业务量进行统计,因此没有数据。)
工程设计企业海外拓展方式的变化
房建设计领域,以央企、国企以及部分民企为主的海外拓展模式可以归结为三种:
一是“借船出海”——参与中国政府的援外项目、跟随中国资本海外投资建设项目、作为承包企业的分包或合作伙伴;二是“造船出海”——主动参与国际招投标获得业务;近几年新出现的一种模式就是“买船出海”——收购境外公司或与国际公司合资、合作。
“借船出海”是前阶段最主要的方式,是我国设计企业走出国门前期最重要的平台。
成套项目援助是中国最主要的对外援助方式。从1954年开始,中国利用成套项目援助方式建设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在对外援助支出中一直占有较大比例。目前,成套项目援助占对外援助财政支出的40%左右。《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白皮书》显示,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金额为893.4亿元人民币,共在80个国家建设成套项目580个。援建项目主要集中在非洲和亚洲、拉美等地区。2016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印发的《发展权:中国的理念、实践与贡献》显示,60多年来,中国共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近4000亿元人民币的援助。
成套项目援助涉及工业、农业、文教、卫生、通讯、电力、能源、交通等多个领域。房建类项目包括民用住宅、经济保障性住房以及文化场所、体育场馆、办公会议设施等公建项目。
援外项目由商务部负责实施,企业通过商务部的资格认定后列入被采购名单,通过定向委托或招投标的方式获得项目。中建旗下的设计单位、上海现代设计集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中国联合工程公司、中国建筑设计院、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等都有深度参与。
其中较有规模的项目包括开罗国际会议中心、加蓬4万人体育场,塞内加尔国家大剧院、非盟会议中心等。
中国中元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累计完成60多项援外项目的设计,涉及类型包括公共建筑、医疗建筑、体育场馆、居住建筑、学校、工业工程等类型,服务地区覆盖非洲、亚洲、东欧、拉美和南太平洋地区的40多个国家。近5年承担了20多个其他境外项目的设计咨询和总承包工程,分布在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涉及电力、机械、民用建筑、交通运输、工业园区等领域。
作为一家以EPC工程总承包为优势的工程设计企业,中国联合在海外的业务也充分扬长避短,以总包方式承接了苏丹、越南、土耳其、哥伦比亚、印尼、缅甸等多国多个电力项目之外,还承接了委内瑞拉安索阿特吉州和新埃斯帕塔州住房建设、规划和基础设施服务项目EPC总承包,项目签约得到习总书记、马杜罗总统亲自见证。还有乌干达共和国外交部大楼、吉布提共和国外交与合作大楼、东帝汶外交部大楼,合同总价65196万美元、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的利比亚扎维耶市4000套住房项目,安哥拉共和国十万套住房项目、援科特迪瓦文化宫升级改造工程等房建类项目。
“借船出海”的第二种方式则是跟随中国资本在海外的房地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等固定资产的投资。近几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对外投资国家之一,对外投资合作已成为中国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方式和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通过对外直接投资、 对外承包工程、 对外劳务合作、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等多种方式,中国企业在全球基础设施、房地产、建筑等领域的投资持续增长,带动了中国工程建设企业“走出去”。
2018年1月,商务部合作司负责人介绍,2017年全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74个国家和地区新增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1200.8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685.9亿美元,同比增长5.8%;新签合同额2652.8亿美元,同比增长8.7%。新签合同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782个,合计1977.4亿美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74.5%。截至2017年末,我国企业共在44个国家建设初具规模的境外经贸合作区99家,累计投资307亿美元。
“借船出海”的第三种方式则是跟随中国承包商,作为设计分包或合作伙伴的方式。在第一篇文章中已有述及,在此不再赘述。
“造船出海”参与海外工程项目的竞争是2014年之后诸多大型国企和民企的战略。
以华建集团为例,自2010年以来,积极开拓海外市场,通过以派人常驻海外市场、委托当地合作代理、与总承包公司形成战略合作、与国际伙伴合作项目以及独立参与国际竞标赢得合同、去海外举办推介会进行营销等多种业务拓展模式等多种方式、多个条线展开海外项目前期跟踪洽谈,主动开拓国际市场,取得了一定的业绩。而华建集团“走出去”最主要的业绩还是来源于第三种方式——“买船出海”。
在建筑设计领域比较有影响和示范意义的三个海外收购案例分别是2012年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全资收购新加坡CPG公司,2013年,悉地国际全资收购澳大利亚PTW公司,2014年,上海现代设计集团全资收购美国威尔逊室内设计公司。三家企业中一家央企,一家地方国企,一家民企均为国内顶尖设计机构,所收购的三家企业在各自的优势领域居全球领先地位。借助收购,两家企业入围ENR225强国际工程设计企业榜,华建集团位列第113位,悉地国际位列第148位。
以此可见,并购是一种迅速提升国际化程度的捷径。通过并购,不仅可以快速解决企业在资本、人才、技术、营销网络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迅速扩大国际市场,通过培训以及业务合作加快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还可以迅速提升在国际上的品牌知名度。比如目前华建集团在香港设有全资子公司,威尔逊在达拉斯、纽约、洛杉矶等全球8个城市设有办公室。通过海外经营平台,华建集团完成的国际项目在品牌影响力、设计水平、技术难度,以及介入深度上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比如,正在开展的越南胡志明市289办公楼、越南胡志明市Golden River综合体、科威特医保医院、阿联酋迪拜皇宫老城酒店等,这些项目在当地都具有较大影响力。
中国企业走出去前所未有的好机遇
随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深度推进,房屋建筑类业务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另外“一带一路”的沿线涉及到很多重要的节点城市,这些节点城市,随着基础设施的连通,商贸物流设施、现代服务设施以及文化和民生工程的投入不断加大,带来大量的需求。中国的房建类设计企业获得了大量的海外业务:
据人民日报报道,2017年10月,中建总公司与埃及住房部共同签署了埃及新首都中央商务区项目总承包合同,合同金额30亿美元。项目总占地面积约50.5万平方米,包括1栋345米高的非洲第一高楼、12栋高层商业办公楼、5栋高层公寓楼和2栋高档酒店,共计20个高层建筑单体及配套市政工程,总建筑面积约170万平方米,合同工期43个月。该项目是迄今为止中资企业在埃及市场上承接的最大单个项目。
2017年南非豪登省共计划推出31个大型城市项目,新建31座城镇;柬埔寨房地产发展也非常快,这几年大量外国投资企业,特别是中国两岸三地及日本、韩国的企业,去柬埔寨投资。2017年上半年,柬埔寨国土规划部批准的建筑项目,一共有1523个项目,合同投资的总金额将近50亿美金;
上海建工集团副总裁汤伟介绍,上海建工有一批项目在越南胡志明市。类似当年浦东开发,胡志明市的目标是赶超上海。当年浦东还是一栋一栋地建楼,而现在胡市是一批一批地建。关键是越南对于中国的建设成就非常认可,非常欢迎中国企业将设计、建造技术服务于越南的建设。甚至被问到“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速度建设,几年可以超越上海?”
可见,“中国速度”在未来的一些年将在世界范围内“复制”,中国的经验将会不断“发扬光大”,从而为中国企业带来大量机会。
中国设计企业走出去具备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不可否认,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从国际环境、政府支持力度以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变化等宏观层面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迎来最好时机,而对中国建筑设计企业来讲,行业背景和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具备了更多的条件:
一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的建设成就,中国快速城镇化的历程,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中国建设”的样本。优质、高效、低成本,成为他们学习的标杆。
二是中国的建造技术、材料和设备工艺等相对而言质优、价廉,为中国建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中国的超高层、大跨度、装配式建筑设计、建造技术国际领先。近期,外媒报道中国民生投资集团旗下专攻装配式建筑的中民筑友集团,因其建造技术优势在南非获得了价值85亿元人民币的18000套保障房建设合同,所有构件将在当地建设的绿色建筑科技园中生产,现场一天即可完成主体装配,三天即可完成装修入住。
三是近二十年中国建筑市场对外开放,世界先进的设计公司、事务所、大师在中国完成诸多具有国际水准的项目,中国成为国际先进设计技术和最优秀设计的展示舞台,中国建筑师在中外合作的过程中完成了国际化的启蒙和培训。
四是多年“借船”承包商/投资商以及海外援建项目,中国建筑设计企业大量的走出去实践,对于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也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深度的参与。
五是改革开放30年来大规模的建设中,中国具备了“高精尖”项目的设计和建造技术能力,不惧任何超大、超高复杂项目,也锻炼出了优秀的设计人才。企业的管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因此具备了相当的技术和管理实力。
国际化程度依然有提升空间
虽然具备了以上条件,但是中国建筑设计企业的与国际先进水准还有一定的距离。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国际化意识和国际化程度。多年来中国企业在自家门里业务饱满,对市场模式业主需求等轻车熟路,缺乏走出去的意识和动力,同时在人才、技术、资金、方式、文化、标准等各方面的准备也很不充分。
多年来,国内建筑设计企业走出去多以援建和中国对外投资的方式,独立开拓国际市场的案例事实上并不多见,真正凭借自身的设计实力,在海外建筑设计市场通过竞争性取得一席之地的设计企业屈指可数。
其次是在企业实力和设计水平方面与顶级国际公司相较依然有一定的差距,“中国设计”的海外品牌认知度不够。
建筑不仅仅是技术,也是艺术和文化和综合体,在技术之外,创意和文化也是建筑最重要的载体。在一次论坛上,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曾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的建筑设计企业拿什么“走出去”?我们有能输出给世界的设计创意和文化自信吗?在中国市场上,高端项目多是由境外公司的领地,开发商和政府也更信任国际公司,大型标志性项目多采用国际招标的方式,而且中标设计单位基本都是境外公司,最多允许联合体。这其中有业主和开发商“崇洋媚外”的因素,也更是理念和实力差距的表现。
以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其工程承包业务在ENR250强中位列第一,意味着是全世界最具实力的承包商,同时其也排在“ENR/建筑时报工程设计企业60强”建筑设计企业的首位,是中国最大最具实力的建筑设计企业。但是其在ENR工程设计企业225强中则位列第222位,可见中国建筑设计企业与工程承包建造能力方面的巨大差距以及在国际上的位次之后。
第三则是中国设计管理体制的限制。依照苏联模式,中国的建设行业管理实行资质和资格双重管理,咨询、设计、施工、监理等横向分割对企业的业务范围进行限定,设计公司只具备设计能力,对于设计的前期、建设过程管理等方面并不具备实力,而很多国际工程惯例是建筑师负责设计而且要具备从技术到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管理能力,而更多的国际项目采取DBB、EPC、B0T等各种形式,需要具备融资、运营管理等能力。如果说中国的设计企业在创意、设计、技术实力与境外公司的差距还不算大,而在全过程管理能力方面的差距则短板明显。与国际接轨的建筑师负责制、全过程工程咨询、房建EPC工程总承包等模式是从2016年才在设计行业开始小范围内试运行,建设模式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较大的障碍。
中国的承包商在国际工程领域的优势明显,如果设计企业的实力也可以与建造相提并论,那么“中国设计+中国建造”“双剑合璧”定然天下无敌,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原标题:中国建筑设计企业“走出去”国际化迎来最好机遇)
来源:智慧证书 发布于:2018-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