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设计分会(以下简称分会)在杭州举办建筑设计院院长论坛,分会秘书长陈轸提出了他对行业的一些看法。
建筑设计市场面临的困难
首先,传统的建筑设计市场在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下出现大面积萎缩。经分会统计,2016年与2006年相比,传统建筑市场的投资减少了2/3左右,楼堂馆所、别墅、住宅等这一类项目投资比十年前减少了60%左右。
其次,设计收费低廉造成整个建筑设计行业效率低下,人才流失。
分会前两年做了全国建筑设计收费费率的测算,有如下结论:目前建筑设计主要还是按平方米计费,部分项目执行“零二版”收费标准与投资挂钩。由于2015年国家取消了设计服务收费指导价,市场低价竞争进一步加剧。分会抽取了建筑设计行业中的100多家单位2015年、2016年的数据进行测算,平均费率是工程建安投资的0.8%左右,也就是一个亿的投资大概是80万的设计费,大概相当于下浮20%后再打个3折。
收费低有政府的管理因素,也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社会对设计服务认同度低等多个方面的问题。政府管控的力度在进一步加强,包括建筑师负责制、五大责任主体终身追责,还包括对资质的管控,形成了设计师、设计院的设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设计收费却每况愈下的现象。在低收费的残酷市场竞争下,那些低价中标的工程设计质量是很难有保证的。
第三个方面是人才流失和匮乏。
近两年,建筑设计行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包括著名大院也有大批量的人员离职,而要招到新人也不容易。是企业文化、薪酬、体制、机制出了问题?一个比较明显的人员流向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因为相比之下设计院“活多、钱少、责任大”。开发商因为不需要很高端的技术人才,因此流失的以第三梯队的人为多,另一方面大学生毕业也首选开发公司,设计院校招也难招到新人,导致设计院人才断层,只剩骨干,没有画图的人。人才匮乏还导致设计院不敢接活,不敢拓展业务新板块。
如何应对
第一,紧跟形势,加强学习,快速跟进。
近期行业管理方面也有很大的变化,政府力推“建筑师负责制”,进一步明确了建筑师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同时又组织专家探讨对工程设计质量管理进行重大改革的研究,今年又委托分会成立了资质改革课题组,要减少企业和个人市场准入的羁绊。随着这些政策的落实,企业的经营方向、战略目标会产生很大的变化,如果不能加强学习,不能尽快调整战略灵活应对,后果不堪设想。
第二,要把人才战略提升到设计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
大型设计院一向人才济济,但近期的人才流动、大量复合型人才需求,造成人才匮乏。如何留住现有人才、怎样培养新人、怎么引进急需人才,成为最关键的因素。在此方面,那些上市企业在手段上就会更多一些。
第三,要及时调整组织机构和经营模式。
市场变化和建设组织模式的变化已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建筑师负责制是重大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一直沿用苏联的建设模式,施工图完成后交给甲方,工作量就完成了,因此建筑设计企业比较关注的是到施工图完成时的工作量。但是现在建筑师负责制下施工图完工后工作量远远没有完成,还要负责施工、采购设备和材料、中间环节的建造验收一直到交钥匙。还有设计为龙头的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咨询等等,都需要设计院、设计师做好充分的准备,用实际行动来迎接。除了方案设计、施工图以外,还能做后期一系列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在哪里?
现在不要再讨论要不要做EPC,而是如何做EPC,怎么去防范风险。也只有大型的、实力强的企业才有机会做总包。去年小型建筑设计企业大概倒了1000多家,今年或许还要更多一些。可以预见那些只会画图的设计院和建筑师未来只能为别人打工,要么一定会出局。
第四,要研究企业文化、多元的分配激励机制。
行业30多年来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正在走向困境,已经起不到激励作用。设计行业分配基本是与产值挂钩,以绩效为主的分配模式现在进入死胡同。房地产商来设计企业挖人都是年薪制,普遍比设计院高出五万,所以一挖就走。
市场一直在变,建筑设计企业的业务从单一到多元再到复合,但分配机制一直未变,已难以适应市场变化,也难以留住骨干和培养新板块的复合人才。多元的分配机制不只是奖金,还有晋升的空间、培训学习的机会,还包括文化氛围、人的尊严等等。在新时代下没有多元分配激励机制的利器,企业人才的维护就成为一句空话。
此外还有一个更严重的情况是,有一些地方在经过审计或巡视之后,对设计企业沿用了30多年的与绩效挂钩的分配模式提出了质疑,什么“三七开”,国有资产能这么分配吗?这种传统的分配制度如果再受到冲击,设计企业领导还怎么带队伍?所以多元激励机制不得不摆上重要议程。
总之,形势很严峻,设计院必须要积极应对才能有生存的机会。
(原标题:陈轸:建筑设计企业要认清形势 迎接挑战)
来源:智慧证书 发布于:201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