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创新,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
当前,建筑业的改革发展步入了一个新阶段,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进建筑劳务用工制度改革,培育现代化建筑产业工人。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如何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建筑业而言,农民工是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石,是今后一段时期建筑业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呵护农民工群体,就是在呵护行业的未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理论联系实际,我们认为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型的方向和路径已经清晰,但前进的道路上依然充满了挑战。
一、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型的必然性
一是建筑业用人机制不健全,新生代农民工不愿从事建筑业。新生代“农民工”出于自我实现的精神追求,对企业用人机制、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从目前来看,建筑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依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首先,建筑业劳动风险大,劳动强度高,工作时间长。其次,建筑工人福利待遇差,工资发放不及时,部分农民工甚至得不到基本的医疗等社会保障。第三,“人口红利”逐步消失。据国家统计局4月27日发布的《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652万人,比上年增加481万人。其中,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为18.9%,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为5415万人。而2016年这一数字是5550万人,2017年比上年下降了135万人。对比历年来的《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可以发现,建筑业人工成本一年比一年高,一线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逐渐趋向老龄化。据统计,2007年建筑业一线作业人员平均年龄为33.2岁,2017年为43.1岁,10年时间平均年龄增加了约10岁。与此同时,自2014年达到顶峰后,建筑业农民工从业人数下滑的趋势已经很明显,愿意从事一线施工作业的农民工人数越来越少。因此,只有通过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建立起现代化的用人机制,从根本上改变建筑业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将农民工培育为新型的产业工人,才能从总体上缓解建筑业农民工就业、企业招工两难的结构性矛盾。
二是建筑工业化发展带来的冲击。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指引下,建筑业向工业化转型将成为主要方向。装配式施工、BIM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建筑智能化的发展,降低了施工现场的劳动强度和用工密度,减少了对工人数量的依赖,但对工人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现场用工量减少70%以上,工人作业环境和施工安全条件大幅改善。工地不再需要大量的农民工,一大批知识化、年轻化的建筑工人进入到建筑的工业化生产、安装环节,现在的农民工逐步将被新型的产业技术工人所逐步替代。
三是国家政策的宏观战略有力推动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变。2017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改革方案》明确提出,要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201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从国家“顶层设计”的角度,提出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并从 “改革建筑用工制度”、“保护工人合法权益”等方面指明了改革的具体方向,制定了具体目标。
在国家宏观战略指引下,近年来,住房城乡建设部积极推动建筑劳务用工制度改革。从2016年开始,住房城乡建设部在浙江、安徽、陕西三省开展建筑劳务用工制度改革试点,各省市试点方案明确提出“加强建筑劳务用工管理;落实建筑施工企业在队伍培育、权益保护、质量安全等方面的责任;保障劳务人员合法权益;构建起有利于形成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长效机制”。2018年5月9日,住建部发布关于征求《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改革建筑劳务用工制度、开展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出从2020年起,未在全国建筑工人管理服务信息平台上登记,且未经过基本职业技能培训的人员不得进入施工现场、从事建筑活动。从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的一系列政策以及建筑业改革举措的快速落地来看,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的转变已经是大势所趋。
二、培育新时期建筑产业工人的路径和做法
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型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关系到建筑业改革发展的成败,任重而道远。
一是推进用工制度改革、建立全新的用工体系,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新时期建筑产业工人大军。2014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建市[2014]92号)提出:构建有利于形成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长效机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关键岗位自有工人为骨干的多元化建筑用工方式。 201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提出:“改革建筑用工制度。推动建筑业劳务企业转型,大力发展木工、电工、砌筑、钢筋制作等以作业为主的专业企业。以专业企业为建筑工人的主要载体,逐步实现建筑工人公司化、专业化管理。” 6月7日,易军副部长到中建八局西南公司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项目调研“培育新时期建筑产业工人队伍”时提出,要大力支持产业工人专业化精细化分工,加快形成一批知识型、技能型、专业型的小微企业。
在自有工人队伍建设中,应当坚持发展适应建筑现代化施工生产的高素质技术工人班组,优先招收适应装配化生产的自有合同制工人,组建工种配套的装配专业作业班组,优先招收企业高技能岗位和关键岗位的自有合同制工人。
二是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不断提升建筑工人的技能水平。提升技能水平是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建立行业、企业、院校、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建筑工人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强建筑工人的教育培训。健全建筑业职业技能标准体系,全面实施建筑业技术工人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发展一批建筑工人技能鉴定机构,开展建筑工人技能评价工作。” 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在建筑工人组织化、技能培训等方面的主体作用,依托大中型项目开展技能鉴定,将实际工程生产与考核鉴定结合起来,为建筑业企业培养产业工人打开一条新的通道。
三是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保护工人合法权益。落实《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和《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健全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长效机制,探索适合建筑业特点的社会保险缴纳机制;全面落实劳动合同制度,引导企业将工资分配向关键技术技能岗位倾斜,保障产业工人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诉求,提高其归宿感和成就感。 同时,还要完善相关政策,改革户籍制度,解决好工人的医疗、子女入学等社会保障问题,使农民工真正享受城市发展带来的“红利”和产业工人的待遇,为建筑产业工人的形成提供必要的保障。
四是从社会层面,大力营造有利于培育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氛围。要通过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等各种形式,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2012年以来,我会先后牵头承办了2012年、2014年、2016年世界技能大赛建筑类项目全国选拔赛以及全国建设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并组织选手集训参加了第42、43、44届世界技能大赛。大赛共产生了2名世界技能大赛金牌获得者,5个世界技能大赛优胜奖获得者,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6名全国技术能手,17名全国住房城乡建设行业技术能手。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优胜奖获奖者邹彬后来还当选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瓷砖贴面项目金牌选手崔兆举荣获第22届“中国五四青年奖章”。大赛有力地推动了全行业进一步营造崇尚知识、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对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高素质建筑工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是在具体步骤上,通过试点先行、样板引路、稳步推进,打通建筑工人职业发展通道。今年以来,我会根据 2018年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部署的“大力培育现代化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引导和支持大型施工企业与建筑劳务输出大省合作建立劳务基地”的要求,积极配合住房城乡建设部开展建筑劳务基地调研,并向住建部建筑市场监管司提交了《建筑业劳务基地调研报告》,同时配合住建部组织中建八局、中建七局分别与四川叙永县、河南固始县合作建立建筑劳务基地,开展建筑产业工人培育试点工作。易军副部长在成都调研时指出,“打造可复制、可全国推广的建筑产业工人的‘中建模式’,影响和带动全国产业工人队伍的发展,实现我国从‘建筑大国’向‘建筑强国’的转变。”
(原标题: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培育新时期建筑产业工人队伍)
来源:智慧证书 发布于:2018-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