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者:工程到哪里 哪里就是“家”


 

“妈妈,我可以去上学吗?”


在中国援助巴基斯坦达苏水电项目营地,果果正在和他的小伙伴——一只小野猫玩耍,忽然扭头问妈妈李巧会,李巧会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果果虽然只有3岁,但已经在巴基斯坦生活了一年半。他的父亲侯文军和母亲李巧会都是中铁十七局援巴基斯坦项目的工程人员。

 

 

果果(右)和当地工作人员在一起


达苏水电项目位于巴基斯坦北部的崇山峻岭之中,距离巴首都伊斯兰堡360多公里,中巴边境600多公里。项目所在的开伯尔省上格拉地区地处克什米尔,曾是“基地”组织的主要活动范围,安全形势一度十分严峻。


2013年,侯文军、李巧会夫妇作为中铁十七局一公司首批走出国门的援建人员,赴巴基斯坦参加“中巴友谊路”的修复工程,至今已在“中巴经济走廊”上奋战了1500多个日夜。

 

 

共同奋战在巴基斯坦的侯文军、李巧会夫妇(摄于2013年)


李巧会和侯文军2006年从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毕业后,一同进入中铁十七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并一起参加了襄渝铁路二线、海南东环铁路、湖南龙永高速公路、福建仙永高速公路等国家及地方重点项目建设。


2013年,公司决定组建援巴项目部,并在内部公开报名选拔。作为公司技术骨干的侯文军、李巧会同时报名并入选。侯文军夫妇初到巴基斯坦的第一个工程是援巴公路——喀喇昆仑公路修复项目,这是一条长达1200多公里的“当代丝绸之路”,该项目于2013年9月15日开工,作为巴基斯坦北部通往伊斯兰堡及南部沿海的交通要道,也是中国通往巴基斯坦及巴南部港口卡拉奇、南亚次大陆、中东地区的唯一陆路通道。

 

 

施工现场


援外工程的施工难度和艰苦程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但更具挑战的还是随时可能发生的恐怖袭击风险。2013年项目刚开工,当地恐怖袭击风险等级就提高到最高级别,项目部被迫全体返回伊斯兰堡,安全形势稍好后又马上返回项目工地,当年半年时间因为安全原因共往返伊斯兰堡6次,每次都是一到工地就马上投入工作。


“施工高峰期,三十多名中国员工的营地就配备了400名警察,他们对我们的援建是非常支持和欢迎的。”李巧会回忆道。


三年多的援外施工摸索,援巴公路项目多次受到了巴国总理、国家公路局主席的表扬,并最终荣获巴基斯坦公路局“中巴友谊特殊贡献奖”。项目部在保证工程的同时,还为沿线村庄修复道路,捐建警察安全检查站、帮扶贫困学生、参与抗震救灾,成功树立了良好的中国企业形象。与此同时,他们也感受到了“巴铁”对中国人的友好,“援建项目为当地居民解决了好多实实在在的困难,当地居民对中国人很友好,工程进驻达苏地区时,当地老百姓还拉着条幅、举着五星红旗来欢迎呢!”


前果果已经在伊斯兰堡上幼儿园了,而对于将来,两人坦言:“没有太多考虑,工程到哪里,哪里就是家。”


(原标题:【一带一路央企建设者】之六:工程到哪里 哪里就是“家”)

 


来源:智慧证书 发布于:2018-02-14


现在注册,立即体验建筑企业专属的证书证件管理系统吧!

注册体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