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被各行各业提到最多的词就是技术赋能——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不断涌现、蓬勃发展和深度应用,各行各业都迎来了转型的奇点。然而建筑业长期以来一直被贴上“落后产业”的标签,发展模式粗放、生产效率低下、工业化程度低等一系列问题也长期制约着行业的发展。在这一前提下,面对近年来数字技术浪潮的来袭,传统建筑业会面临怎样的发展趋势?
数字化应用之路任重道远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AI、大数据、云计算等不断赋能各行各业,产业数字化时代逐渐来临。数字化时代就像是由一点点不起眼的科技“雨滴”汇成的洪流,不断冲刷着用户的认知与生活习惯,对各行各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颠覆,同时也带来了更具效率的生产经营模式。这为建筑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随着BIM+云大物移智等技术的出现,建筑施工的各参与方、各要素及全过程管理都可以在一个“可视化、模型化”的平台上进行相互协同,原本分散的建筑业,其生产线、商务线和管理线可以实现有效整合,项目数据、管理信息开始互联互通,建筑业的转型的春天也将来临。例如:118层的上海中心大厦便广泛地将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到图纸深化、管线碰撞检测、综合布置等方面,同时还利用BIM模型辅助进行劳动力策划和进度控制。
从国家政策来看,近几年陆续推出了关于国家信息化、产业数字化方面的政策。十九大提出要“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数字中国、数字福建、数字雄安等概念相继提出。同时,住建部也早在2016年就印发了《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旨在增强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能力,优化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环境,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建筑业发展深度融合促进建筑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目前已在全国各地试点,这对建筑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质量、也更迫切的要求。
然而不得不说的是,建筑业具有体量大、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大、项目地点分散、多专业、多关系方、流动性强等典型特征,项目数据和企业数据互不相通,无论是建筑业的工业化程度和信息化程度都明显落后于其它产业。因而,建筑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数字化+建筑业:不断叠高的产业“天花板”
就目前而言,建筑产业数字化还处于发展初期,虽说转型不易,但数字化转型后的建筑业“天花板”非常高,商业想象力也很大。在此我们不妨构想下,基于各项数字化技术,建筑产业会发生哪些变化?
首先,BIM是当下建筑信息化过程中的热词。凭借BIM技术,能真正解决复杂工程的大数据创建、管理和共享应用等问题,在数据、技术和协同管理三大层面,提供了革命性项目管理手段。如设计人员可以在早期就介入施工环节,从而前置规划和设计,使得个性化成为可能。施工阶段,可以实现碰撞检查、施工环节优化等。后期运维上也能在维修、物业上,实现精准服务。BIM技术预计可实现提升10%的工程进度、减少60%的返工、获得10倍甚至更多的投资回报、提高50%的项目协同能力、减轻项目管理人员工作强度等。
其次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其最大的价值在于推动建筑过程中的数字化操作以及施工安全性方面的提高,真正实现“智慧”的工地。例如可以随时知道工人定位,危险领域有语音提示;只要将建材拍摄照片就可以自动计算数量;容易出现重大事故的高支模板和深基坑都会安全自动监测设备,塔吊、升降机都有自己的黑匣子;环境监测设备一旦超标,会自动报警并喷淋抑制尘土等。
再次是大数据的应用。建筑业每个项目都会涉及建设方、总包方、分包方、材料设备厂商、劳务公司、设计院、监理方、政府部门等,在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数据。有公开资料显示,平均每个建筑生命周期大约产生10T级别数据,相当于630万部《红楼梦》,而且数据回收成本非常高。有了大数据技术,生产厂商的数据收集回来,结合一系列机器学习、数学建模、自然语言处理、搜索引擎等技术,把信息精细加工以后,提供给用户。这既可以节省很多人力成本,也可以在做招标、投标和审核时的预算中直接载入做过精加工的数据,方便进行各种调度。与此同时,大数据可以有助于产业“风控”,完善产业信用体系,建立诚信黑名单,把一些习惯失信的重点企业筛查出来,让真正可信的企业良好发展。
数字技术除了对建筑本身产生深刻改变外,还能对未来城市建设有所作用。未来的城市将是超乎想象的,其将集成土地、空间、市政、城市建设全过程数据,在规划阶段即形成三维城市信息模型,有效解决空间规划冲突,推演城市发展。在建造阶段构建建设监管一张网。在运营阶段,实现城市治理一盘棋。这或将颠覆性改变我们生活现状,进一步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来源:智慧证书 发布于:2018-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