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 万亿级市场机遇应“久久为功”


近年来一到暴雨季节,国内总有些城市会积水成灾、内涝严重,“看海”模式不时出现,城市的水生态环境也由此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据国际水务智库GWI发布的《2018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白皮书》(下称《白皮书》)显示,我国有62%的城市遭受内涝问题的侵害,一到雨季就容易陷入暴雨频发、内涝横行的窘境。由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和社会损失逐年增加,2016年由于洪涝所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364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国GDP的0.5%。正因如此,各地对建设发展海绵城市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根据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须达到吸收和再利用70%雨水的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设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该目标要求。按当前国家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业界估计,至2020年,全国658个城市建成区的20%以上面积需要达到设计标准,全国每年投资总额预计将超过4000亿元。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需要资金约16000亿元。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遂庆分析,未来中国海绵城市建设规模将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总量远超万亿元规模,这无疑对建筑业而言是一个好消息。“海绵城市的建设发展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建设的重要领域,也是推动中国向质量型发展转变的重要部分。”

不过,在面临巨大机遇的同时,海绵城市项目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回报期长。据《白皮书》分析,初步估算下来,每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建设需投资超过1亿元人民币。因此,探索适合海绵城市发展的长期融资机制至关重要。

专家指出,目前,只有在“将经营类项目,如新建和改造污水处理厂包括在内”时,PPP模式才能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刘遂庆认为,将来海绵城市建设还是要发展并推行可持续的良性循环机制:“海绵城市建设既是一个社会活动,也是一个经济活动,必然带有经济效益。我相信它自身的经济效益能支撑其建设,比如旅游、房产等方面带来的效益都很大。”

另一方面,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如何更有“耐心”也很重要。毕竟海绵城市不是短期内就能建成的。福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林功波表示,海绵城市不能当成“运动式”建设,而更多的是一种理念,是要一辈子贯彻的理念。“如果把海绵城市当成工程,当成运动,做三五年,顶多十多年就没了,这就与我们建设的目标相背离。我们要从顶层设计,从城市的规划、建设、运营等方面贯彻海绵城市的理念。”


来源:智慧证书 发布于:2018-05-29


现在注册,立即体验建筑企业专属的证书证件管理系统吧!

注册体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