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建筑业的发展日趋成熟,但有人指出,这种“成熟”并不意味着形成了一种先进、完备的行业体系,而是以未能顺应时代的变革为代价正在变得落后。
这或许是由于建筑行业本身的特质产生的限制。为了理解这一点,首先需要了解大多数建筑工程的建设流程。眼下,一个建筑工程的采购流程可简化如下:业主发出招标文件,各个机构参与投标,总承包商再雇用分包商在现场从事各项细分工程,由监理等相关单位进行管理和监督,经过检查和确认后移交建筑物。
在这种模式中,业主与总承包商之间存在直接合同关系,而总承包商将管理所有的分包商、供应商或制造商。这种单点接触的方法具有化零为整的优点,但它也意味着业主和最终产品之间存在非常多的中间人。一旦在建筑物移交之后出现质量问题,相关责任的追溯与落实便会变得非常困难。
尽管面临这样那样的局限,但随着装配式科技和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应用推广,建筑业已经开始发生一些改变。其中一项便是各个领域的协同合作和一些新的岗位概念正在这个行业中呈现出增长的态势,而通过融合区块链技术,建筑业可能将在这些方面发生重大的变革。
区块链是一个去中心化并按时间顺序记录交易的数据库,它能够实现记录价值交换、监管智能合约、建立去中心化的匿名组织以及确认数据存在四种功能。而实现这种功能的一个核心便是“条件判断”逻辑。这种逻辑在建筑业的建设过程中是非常普遍的一个过程。举例而言,如果业主发出一个具体的施工工作,那么对应工种的工人将可以直接承接该工作;如果该工人完成项目并提交报告,那么监管方将对此进行考察;如果该工作成果被认可,那么作业工人将因此获得报酬……
假设业主的工程清单上有1万平方米的墙壁需要刷漆,同时需要若干罐涂料。1万平方米的任务可以分解成更多小块的工作量。而每一个由区块链确认具有数字证书支持的合格粉刷工都可以对这些工作进行投标并给出他们能够完成该方案的时间表,业主则以智能合同的形式将其记录在区块链平台中。当工作完成,由监理人员检查平台上对应的记录,确认合格后粉刷工得到应得薪酬。与业主直接签约的建筑工人一旦完成一部分工作,就会立即得到薪酬。如果他们有200平方米的工作量,3天时间完成后即可立即得到450元,那么他们的积极性将被调动起来,从而在更短时间完成更多工作。以同样的方式,该项目的材料也可以如此进行招投标。涂料的供应商也是直接与业主签订智能合同并在该合同约束的条件内提供涂料以满足规定。
显而易见,如果结合区块链的应用,上文中提到的建筑流程将集成在一个基于区块链应用的平台上完成。在这个平台上,业主们可以发布他们的需求,各方交易人员则来回应业主。也就是说,区块链将改变“业主-单个总包-多个分包”的线性合同结构;而形成“业主-多个零工”的非线性网状合同结构。这将使业主的合同关系与零工经济的发展趋势联系在一起,甚至有助于弥补行业中的技能短缺。
实际上,现在已经有一种由施工经理直接与业主签订分项业务形式的模式。而通过区块链的应用,这种模式将可以安全、准确地创建可供审查的合同关系记录和在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内的各环节证明记录。那么,不仅是施工过程中的各类专项工程,更多的合同可以在业主和从事设计、监测、出售和制造的个人之间直接签订。这既能减少原模式中因中间人导致的责任主体不清等问题,又可以使各环节间的报告交流、管理协调、监测责任和风险转移的成本与负担减少。
这是否会导致长久以来的建筑业的生产模式土崩瓦解?从现阶段来说,总承包商的角色当然会继续存在。但是如果区块链技术能够真正应用到建筑业之中,这可能会导致更多规模较小的公司也能够共同参与到市场的“大蛋糕”里。它还能使那些从事专项建筑工作的人更好地输出他们的专业能力,由此提升自身的价值。
所有区块链的应用都将与未来的建筑行业息息相关。区块链的一大优势就是将商业逻辑都自动化。而利用区块链技术和BIM模型的串联应用,加上未来其他快速推进的科技,我们将有机会创造一套更精简、更准确的建筑关系。使分散的个人组成一张指向业主的放射状网络。业主将在项目的成本、时间和体量上拥有更好的控制力和更大的透明度,而更多建设者将拥有更多项目的选择权、更好的营收前景与更具挑战性的竞争环境。
来源:智慧证书 发布于:2018-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