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为“高周转”的潘多拉魔盒


8月1日下午,碧桂园集团旗下位于江苏省启东市内的一处在建工程内部发生火灾。此次事故距上次该公司安徽六安建筑工地发生伤亡事故仅隔6天,且发生火灾的工地刚经过整改并复工。

这是今年4月以来碧桂园项目工地上发生的第7起事故,在这之前:7月26日,安徽六安碧桂园建筑工地一处围墙和活动板房坍塌致6人死亡;7月19日,河南浙川碧桂园工地发生火灾;7月12日,杭州萧山碧桂园前宸府项目发生基坑坍塌;7月2日,河南安阳碧桂园在建工地发生火灾;6月24日,上海奉贤海湾镇碧桂园项目在建工地模架坍塌致1人死亡;4月7日,广西崇左碧桂园项目二期一工地发生坍塌致1人死亡……

对于近期被越来越频繁曝光的质量安全问题,社会上对碧桂园的反应颇有几分“时候一到,一切都报”的意思。而“高周转”这一备受争议的运营策略也因此再度被推上风口浪尖:有人质疑碧桂园的“高周转”是只要进度不要质量与安全,而碧桂园方面则陈述了各种理由,认为并不完全与之相关。

事故归咎天灾?人祸难逃其责

聚焦到具体的事故之上,六安事故之后,该公司发出通知,称“将深刻反思和总结,进一步夯实公司安全质量管控体系,与施工合作单位一道做好日常管理的每一个步骤,切实把‘安全第一,生命至上’‘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宗旨落到实处。”

然而,在碧桂园针对六安项目事故的声明中可以看到,“7月26日晚23时40分许,安徽六安城区降雨量达70毫米/小时,短时风速7级,特大暴雨和瞬时大风导致公司安徽六安项目一处围墙和项目红线外总包施工人员居住区活动板房发生坍塌。”声明续指,最近正处于夏季台风高发期,地质灾害较多,碧桂园对全集团所有施工项目下达要求,进行全覆盖安全检查,严格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全面排查隐患,坚决避免类似惨痛事故再次发生。

由此来看,碧桂园似乎是将此次六安事故的原因更多归结为自然灾害。可事实上,六安市安监局于当日19时就发布了一则“六安市安监局关于对阵雨雷雨大风的安全生产预警信息”并要求相关单位做好防范工作。

此外,从上海市奉贤区安监局公开的奉贤碧桂园项目安全事故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到,该项目的施工方为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而在2017年11月,住建部通报了22个工程质量安全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典型案例,其中便有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有建筑工程行业的人士对这起事故分析认为:“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出现模架坍塌,往往意味着施工过程中存在比较严重的不规范操作。”

单纯将事故归咎于自然灾害,显然是说不通的。而能否真正“坚决避免类似惨痛事故的再次发生”,在态度,更在行动。

运营疲于周转,品质难以为继

有业内人士认为,碧桂园素以“456(拿地后四个月开盘,五个月资金回笼,六个月资金回正)”等“高周转”运营策略而著称,所以不排除近期这一系列事故是因为过度追求速度而导致的可能性。

今年4月,碧桂园的“高周转”策略流出,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一方面,碧桂园的“高周转”确实取得了卓越的业绩:2017年,该公司合同销售5508亿元人民币,跃居行业第一。2018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合同销售额4124.9亿元,同比增长42.8%。在刚刚公布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碧桂园集团以335.7亿美元的营业收入排名第353位,比去年提升114位。

另一方面,碧桂园的周转能力同时受到不少的质疑。比如该公司提出“摘牌当天即出图”便被指有“萝卜快了不洗泥”之嫌。不少业内人士表示,“高周转”只是一个理想状态,在实际操作中必须考虑如恶劣天气等各种风险要素,这也就意味着再快的周转流程也存在最大值,强行推进“高周转”必然会为安全事故埋下祸根。“高周转下工程进度快,出问题是早晚的事儿。因为周期是存在极限的。原来需要两个月才能造好的房子,不可能说投入四倍、五倍的人力就能够在两周内完成。”一名地产领域的人士如此评价。

该公司各地已建好的项目被曝出各种质量问题,似乎也印证了“高周转”已是疲于走形式,难以保全品质。目前,江苏太仓、河南郑州、四川泸州、安徽阜阳、浙江杭州等地都出现了碧桂园业主不满房子质量“讨说法”的报道。其中,7月14日,南京有约500名业主参与了针对碧桂园项目存在楼顶裂缝、大理石破裂、天花板脱落、墙面大面积起泡等诸多质量问题的维权。

名为“高周转”的潘多拉魔盒

传说中的潘多拉魔盒释放出来的尽为灾祸,然而最后却也留下了希望在盒子里。类比来看的话,“高周转”似乎也已成为房地产企业在建筑领域遗落的“魔盒”。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高周转”的概念并非碧桂园首提,反而早已在万科、恒大等行业龙头企业里经过长期的实践与积累,成为地产开发商们“谙而不语”的潜规则。一名正在参与相关项目的管理人员在接受采访时透露:“(我们)7月初进场,业主要在8月中旬开盘,这肯定会引发各种问题。”

他告诉记者,就在采访当天,由于业主急着催打桩单位进场施工,给了对方一份还没有签字确认的施工图纸。结果导致桩的定位坐标偏移了60厘米。“这都只算质量出了‘小偏差’,是可以弥补的,但是我们就不得不花费更大的人力物力去弥补错误。”

按照这位管理人员的解释,对施工单位而言,“高周转”的本质就是“业主越急越错,越错越乱,越乱越慢,越慢越急”的恶性循环。业主催得急,项目工期紧,其结果就导致了所有的施工工序不得不抢时间,结果都不按正常流程走,因而各种危险因素都涌现出来。

尽管不能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高周转”,但其确实在建筑领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影响,既危害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又影响到未来住户的居住体验。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高周转”也并非百害而无一益。有科研人士指出,高质量的高周转,实际上是可以推动住宅产业化(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一套住宅楼可以分解成楼梯、楼板、立柱、墙面等等,这些构件全部在工厂中预制完成,拉到工地直接组装。省时省力,过程环保。非常适合批量生产的普通住宅。”

反过来说,为了让高水准、高质量的高周转有朝一日能够真正发挥正面效应,更高水准、更高质量的建筑科技将会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或许这便是“魔盒”最后给我们留下的警示与激励。

截至发稿时,8月3日,在碧桂园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碧桂园总裁莫斌表示,针对近期发生的安全事故,碧桂园监管不到位,管理不到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在现场深鞠躬道歉。值得注意的是,在建设方和施工方关系方面,该公司提出,以后要专门在合同中加上一条,凡是发包方发出的指令,存在安全和质量隐患,施工方有权拒绝,并向上一级报备。莫斌称:“就是向我们报备,直接报到我这里,因为我是做工程出身的,我知道怎么样抓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归根结底,速度与质量安全,不仅要“抓重点”,还必须“两手抓”。


来源:智慧证书 发布于:2018-08-07


现在注册,立即体验建筑企业专属的证书证件管理系统吧!

注册体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