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证书】建筑工人实名制 将会给建筑业带来哪些变化?


2018年5月9日,住建部建筑市场监管司发布了“关于征求《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及《全国建筑工人管理服务信息平台数据标准(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即“建市施函「2018」18号”文。下面就和智慧证书小编一起了解下,建筑工人实名制,将会给建筑业带来哪些变化?

  2018年5月9日,住建部建筑市场监管司发布了“关于征求《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及《全国建筑工人管理服务信息平台数据标准(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即“建市施函「2018」18号”文。下面就和智慧证书小编一起了解下,建筑工人实名制,将会给建筑业带来哪些变化?



  建筑工人实名制,将会给建筑业带来哪些变化?


  《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工人实名制管理》)的宗旨:


  “为规范建筑市场用工秩序,加强建筑用工管理,维护建筑施工企业和建筑作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第一章、第一条)


  从总则的这些内容可以看出,该办法的出台是依据“国办发「2017」19号”文,即《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这个政策的具体实施和保障措施之一。


  从总则中的逻辑关系中可以看出:政府用规范建筑市场的秩序来保障企业与工人的合法权益;在企业与工人的权益得到保障的条件下,才能更好的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建筑业用工现状


  中国建筑业的发展从上世纪中叶开始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改革开放初始,基本上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按照行业和区域不同以全民所有制为主,辅以集体所有制。其用工模式为企业员工固定化,享受国有(或集体)工厂工人的相关待遇,并按岗位和工龄的差异划分为不同的技术等级。


  改革开放之后,为了适应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建筑业,尤其是房屋建筑施工企业率先走向市场。随着建筑企业的改制与法人资本的放开,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的老旧建筑企业为了与新进入的企业进行竞争,放弃部分原有固定职工成了老企业的不二选择,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新成立的建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成长起来,这也带动并形成了新的建筑工人以放下农活进城的农民为主,并逐渐形成了一支席卷全国的所谓的“农民工建筑大军”。


  建筑施工企业的用工来源从自有的职工走向社会化的临时雇佣之后,使得施工企业的管理模式逐渐变为“项目用工分包制”。即建设项目的管理主体为企业(或企业参与,项目投资人控制),而转为社会承包制传统用工分包开始分为瓦工、钢筋工、木工和架子工等几个大项,其中的专业用工如电工、塔吊操作工等则临时雇佣或由租赁公司提供等。


  随着专业用工队伍的发展,专业分包队伍一部分发展为专业公司或成长为建筑企业甚至综合类建筑企业,但用工形式依然没有改变企业外的专业分包状态。由这种用工形式所形成的现有用工状况分析如下。


  目前的分包制,用工责任不明自从建筑工程采用项目承包制以后,都是先有项目再组建项目部。即使施工单位投标时明确的项目组织机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很难完全按照投标时承诺的项目机构人员驻场施工。


  而各工艺需要的工人团队,要么是与企业有长期合作的劳务掮客,由其提供劳务分包;要么由公司名下的劳务公司去劳务市场临时招聘建筑工人;更有直接将劳务分包给与施工企业有一定关系的自然人,由其再转手分包给其他的劳务组织或个人,等等。这样做的原因,是建筑施工企业为了回避劳务用工的固定化、减轻企业的固定职工的社会责任(各类保险与空闲时间的基本工资和保障等);同时也直接回避了与工人的劳务纠纷,而将这一切责任转移给了社会。少数企业一出现劳务纠纷,就以员工归属权问题而拒绝解决,以至于不得不动用政府力量加以行政解决。这也就是每年有大量农民工维权事件发生的缘由之一。


  建筑工人来源分散,用工组织松散虽然建筑用工采用了劳务公司的组织形式,可在实践中劳务问题依然是一种非常松散的组织形式。劳务公司只是多了一个橡皮图章而已,其公司架构与工人之间既没有固定的用工关系,也不存在社会保障的联系。劳务公司只是代替了原来由施工企业应该具备的固有职能。劳务公司与施工企业之间的关系有经济上的隶属关系和非隶属关系,而劳务公司与建筑工人之间很少存在隶属关系(少数由原企业职工划归下属劳务公司管理的职工除外)。所以劳务公司的用工管理也是松散的,这也是政府取缔它的原因所在。从工人的来源分析,目前的建筑工人主要来自农村地区的低教育群体。即使现在的建筑施工环境与二三十年前的施工作业情况有了较大的改观,也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和较低的技术工作,建筑工人的文化素质还是不能与这个行业飞速发展的状况相匹配。


  建筑施工的特殊性,用工管理粗放自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一直以比GDP高出很多的速度在发展,有的地区建筑业产值更是占到当地国民产值的一半以上。这种高速增长除了给当地带来改头换面的城市面貌之外,并没有在财税和就业方面给地方留下可持续的长期发展空间。建筑业产品的固定属性,决定了一切资源都必须围绕这个不可转移的特性而展开,而一旦这个项目的建设属性完成之后,建造者必须随着项目机构的解散而解散。筑业的用工属性就是流动性强,这种流动性不仅体现在项目的周期较短,也表现在不同项目之间在空间和时间上不能连续。这种属性必然造成建筑用工在产品周期内不能持续稳定的进行,也造成在不同的项目上,用工团队难以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建筑用工从团队到个人,其流动性都较大。工人与团队之间、团队与企业之间的固定性关系较弱,使得企业或团队对工人的管理处于一种离散状态。无法掌控一个固定的用工队伍,也就无法对用工队伍进行精细化的管理。


  施工队伍流动性大,用工技术不稳定施工企业用工的流动性之大,估计能与其相比的只有的餐饮业和宾馆服务业。这说明建筑用工的低门槛和用工的普适性,使得建筑用工在核心技术和专业化较强的领域内极度缺乏可用人才。中国的建筑业如果放开门户,现在的建筑企业要么能异军突起,要么就沦为外资管理公司的作业团队。建筑业用工的流动性,对企业保有技术专长与管理特色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虽然一些大型的建筑企业在管理上可以套用买来的软件与管理规范,在对项目进行精细化和科技化管理方面,往往一个项目结束,其积累的技术工人也随之消失;下一个项目开工时,一切又回到了原点。这种状态对建筑企业的精细化施工来说,缺乏管理环节中最后流程(作业层)的支撑。一个企业不能保有自己的有经验的作业层,对产品品质的保证无形中增加了管理成本和质量保证的难度;对企业自有知识产权的保护更加不利,从某种角度来说也遏制和阻碍了建筑企业自有知识产权的形成和拥有。


  二、建筑业发展前景展望


  随着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人民对建筑产品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建筑产品工厂化技术越来越成熟,装配式建筑越来越受到青睐;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现代科技用于建筑形成智能化建筑越来越普及;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步伐加快,传统的密集型建筑用工状况难以持续。凡此种种,中国的建筑业发展将会越来越趋向于管理精细化、技术专业化、组织效率化、用工法治化的道路。现有粗放式建筑管理模式,将在建筑业发展出现迟缓期得到改善,并进一步在行业发展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得到完善。


  三、建筑业健康发展模式对用工的影响


  建筑业的健康发展模式,首先必须在法治环境中保护个体劳动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不能以牺牲个体劳动者去保护企业的发展,也不能为了个体劳动者的利益完全忽视企业的生存,两者是互相联系的。企业的发展壮大必然会增加社会就业,整个社会就业率的增加能降低社会不稳定的风险;完全忽视个体劳动者的利益,会激化个体与企业的矛盾,这种矛盾的长期积累也会影响社会的不稳定,对企业的发展势必造成更大的伤害。


  未来建筑业的健康发展,因受国家体制和庞大人口数量的影响,建筑用地的限制使得在国外应用较为成熟的装配式建筑,在受到结构技术和个性化特点在高层建筑和住宅小区多样性方面的制约,需要不断完善装配式建筑的实用范围,加快解决高层建筑装配式施工在结构上的弱点和建筑外形单调性的问题。


  四、新的用工管理制度需要注意和防范的几个方面


  建筑工人的实名制将会给建筑业的未来用工制度带来很大的改变,也会给建筑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一定的益处和不确定性。正如改革开放以来,一次次的建筑业改革带来的影响一样,建筑工人的实名制如果不能在良好的法治环境下进行,也将会出现一些列的问题或使得这项政策失去其良好的愿望。


  建筑工人采用实名制,是这个大数据时代到来给建筑业带来的一次在管理上的巨大改变。随着社会高科技的发展,智能化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对物的管理、对人的管理都越来越精细到每个产品、每一个操作者身上。我们无法回避这个时代的到来,也无法抵抗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各种改变。建筑工人的实名制,从建筑业发展的趋势来说,它有利于行业的发展,也容易在大数据指导下调整行业发展方向。由于新的管理方法的出现,必然会改变人们现有的一些认知方法和认知水平。只有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让每一个建筑业的从业者认清形势、看清道路,并勇于向前开拓。



  

END

智慧证书www.wisecert.cn
专注服务于建筑证书管理建筑资质管理工程项目管理项目合同管理,为建筑企业提供智能高效的建筑管理软件系统工具。

来源:智慧证书 发布于:2018-05-24


现在注册,立即体验建筑企业专属的证书证件管理系统吧!

注册体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