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文章简介
建筑学对于空间的讨论已由来已久,近年网络数据媒介技术的发展正在日益深入地介入到城市建筑空间中,空间因此具有了媒介属性,准确地说,基于媒介传播视角的讨论主要集中于传播与公共空间的互动和影响,它连接了公共交往、生活与空间的诸多话题,这成为我们理解和体验城市与建筑空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认知视角。本期主题尝试基于上述背景做一次观念性的讨论,这一讨论未必是全景式的,但注定是跨学科的、多元化的。
智能媒体影响下的城市空间特征转向初探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hange of Urban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mart Media
李凌燕 徐翔 LI Lingyan, XU Xiang
在线阅读
1 智媒时代来临
智能媒体,是指“基于AI,立足于共享经济,充分发挥个人的认知盈余,借助移动互联、大数据、人机交互等新技术的自传播生态系统,实现信息与用户需求的智能匹配的媒体形态”①。当下,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接收信息的最主要载体与接收终端②,以此为基础,人工智能技术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等互为基础与动力,激发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影响深刻的智能基础设施革命,智能芯片、传感器、大数据算法、深度学习等智能技术以越来越低的成本嵌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更多物体中。VR眼镜、智能汽车、智能屏幕与智能穿戴设备等越来越多的终端设备和应用程序都将成为超级物联网世界的信息节点,被赋予信息交互功能与媒介传播属性。人们可以通过任何软件和任何设备,在任何时空和任何场景,加入所在空间信息网络,获取到所需要的信息服务,满足更加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根据《中国新媒体趋势报告(2016)》,目前的智能媒体已经逐步穿越发展初级阶段,关注于机器算法、人工智能对于信息分发机制的改变,以及记忆内容与用户的个性化匹配等领域。 中长期将实现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VR/AR技术等全链条渗透,从模式创新走向生态重构,最终展现出“万物皆媒、人机合一、自我进化”③的三大全新特性。以人为主导的媒介形态开始被打破,各种智能物体及新技术的交互融合,将使我们进入“万物互联,万物皆媒”的“超级泛媒介化的超级智能媒体时代”④。
而智媒时代区别于以往的很重要特征,即是媒介与空间以智能新兴技术为中介,通过人的具身性关联,形成紧密而崭新的重构性共融,使得媒介与空间两个核心概念都面临全新阐释:媒介,万物皆媒;空间,混合流动场景化的系统。由此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塑造了人与媒体、人与信息、人与空间等多维度的关系,并在城市空间的宏观空间系统生态、中观空间场景化和微观空间定制性体验等不同层面激发出诸多体系与特征的影响。这种趋势正在被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传播学、社会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媒介地理学等多个学科关注,并在同一个宏观语境下进行讨论,表现出强烈的跨学科特征。
2 城市空间体系的生态重构
西班牙裔的著名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 (Manuel Castells)在其《21世纪的都市社会学》一文中认为,“‘空间转化’(spatial transformation)必须放在更广阔的社会转化的背景下来理解:空间不是反映(reflect)社会,空间是表达(express)社会,它是社会的基本维度之一,无法从社会组织及社会变迁的整体过程中被分离出来” ⑤ ,即要从社会的结构性变化逻辑理解空间体系的制约与重构。所以讨论智能媒体对于城市空间体系的影响,就要考量新时代语境维度下城市空间表达方式的革新。
正如学者刘庆振所认为的,“每次重大的范式转换都是核心技术集群和基础设施网络的变革”④。就城市空间体系而言,按之前我们的理解可以较为明晰地分为实体物质空间、人的交往形态、虚拟意象空间等三级网络。以实体空间为界面,基本呈现出彼此割裂、较为稳定的体系特征。智媒时代,智能终端设备系统、交通传输系统、数字信息技术、物联网与智能媒体形成的新型城市基本设施网络,作为一种新的空间形态与社会交往形式嵌入城市原有空间体系。并且,将原有三个层面进行连接和重构,改变了其内部原有层级间的对立与张力,形成相互深嵌、共同作用的城市空间新型态,出现了诸多新特征与新范式。
一方面,整体纵向实现城市综合空间信息集成化。利用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城市现象和行为的瞬时数据捕捉和显示,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的自动、实时、全面透彻的感知,使得城市各系统的宏观状况得以丰富化、实时化、精细化。另一方面,以城市中人的交往与日常生活形态为基点,实现城市应用场景的横向拓展,构成了一个基于数据流的大数据智能系统,并生发出如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系统、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智慧政府、智能交通系统等诸多横向关联的城市中观系统和领域。最终深入日常空间与生活的多个场景与层面,对人的社会生产、社会互动与社会交往,如社会交往形式,如政务、民生、环境、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活动等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化响应。这其中,任何一个城市空间场景系统的技术性变革,反过来又会影响整体空间体系的构成。比如,目前智能汽车的研发被视为城市交通系统最重要的媒介终端,然而智能汽车的普及,需要包括5G通信、智能道路、城市地图等相应的智能城市基础设施给与配套,以及需要搭建相应的出行数据平台以及布局智能出行测试环境等城市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给与配套。同时,以位置媒体和智能感应技术为载体,城市宏观空间状态与中观空间场景在个人的智能媒体终端得以集成,实现个人小空间场景与宏大空间体系在纵、横双维度之间的链接与抓取以及实时互动,进而关联了空间的个人主体性体验。这其中,人成为真正的核心,通过以个人需求为中心的场景营造,人的主观意向、社会交往与实体空间真正获得链接和互动,改变着个人的空间体验路径。城市空间体系因此在整体、各子系统与个体等多层级空间上实现智慧再造与连接,成为生命体般的构造。
当下作为国家重要战略的“智慧城市”,或许是我们理解这种城市空间体系生态变化的典型案例。“智慧城市”就是通过智能城市基本设施网路,实现对物理城市的全面感知,利用云计算等技术对感知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和分析,实现网上“数字城市”与物联网的融合,并发出指令。目前,其更多地停留在“智慧大脑”层面,尚未形成体系性勾连。在2018年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华为提出“城市智能体”的新理念,就是希望在建造城市“智慧大脑”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城市各个智能系统相协调的“城市智能体”,以实现城市全要素数字化、城市状态实时可视化、城市各体系管理决策协同化和智能化,使城市成为像人体一样精密、智慧与密切配合的有机体。2018年中国组建自然资源部,实行空间规划体制的重大调整,这也正是为顺应智能时代的新需求,正视新的城市空间生态新特征而做的重大实践战略调整。这使得“城市空间由原有的强调行业分割、相对封闭的信息化架构迈向作为复杂巨系统的开放、整合、协同的城市信息化架构”⑥。
3 基于智能位置媒体的场景化空间再造
随着互联网和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智能媒体设备的普及与快速升级,特别是如Foursquare、谷歌地图、滴滴等“位置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体的空间性转向及崭新的场景化过程,成为当代城市空间和城市景观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一方面,媒体以万物为媒日益广泛地渗透、融入城市空间,形成城市媒介景观,媒体因此获得物理空间能见度;另一方面,传统实体空间以场景化的新方式获得流动与混合特征,形成固定空间的在场与脱离并置。场景,成为智能媒体环境下建构现实的基本方式之一。2014年,美国记者罗伯特·斯考伯(Robert Scoble)和专栏作家谢尔·伊斯雷尔(Shel Israel)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提出,“未来的25 年,互联网将进入新的时代——场景时代”。基于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他们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场景”是以移动终端、传感器、社交媒体、大数据、定位系统五大应用技术为动力,营造出的与日常生活及个人精密关联的“在场感”。位置媒体将空间性与具身性相关联,使得物理空间、数字空间、社会交往在实时移动中叠加。场景传播中的精准,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内容和渠道上的精准,而是兼顾了用户当前所处时间、空间特征和情绪、心理、兴趣、意愿等多重需求。场景传播打破了以往平面化的、单线的、静态的传播模式,走向多维度、动态的传播模式, 形成以“SoLoMo”一词描述的崭新空间概念。“SoLoMo”是由Social、Local和Mobile组合而成:“So”代表社会性,指社交网络服务、社会计算法特征和社会感知计算;“Lo”代表本地化,包含基于位置的服务、发现网络信息中的位置知识和位置服务本地化;“Mo”代表移动性,其核心技术是“移动定位技术”,服务的载体是“移动互联网”。这一概念描述的是由位置媒体⑦、智能交互系统与实体空间和人的社会交往相互联合,所形成的“实时性”“移动性”“交互性”“场景化”的新型混合空间形态。乔丹·弗里斯(Jordan Frith)认为,这一“混合空间不仅仅是一个受基于地理位置的移动网络影响的空间,其同时也是一种展示了物理空间如何形塑移动网络意义的空间。在混合空间中,物理位置决定了接收者所能够接收到的信息,就像基于地理位置的信息影响人们如何在地理空间中移动一样。依靠接触到的空间信息,移动屏幕作为中介影响了人们的空间经验以及移动”⑧。
英国Direct Line保险公司与Umbrellium技术公司合作,创建了一个名为“Starling Crossing”的新型“智能交叉”项目。该项目通过智能位置媒体、神经网络框架与交互技术的相互搭接,进行虚拟与实体空间的融合,实现城市空间节点的优化,提升城市空间可沟通性的有益尝试。项目空间设定在一个正常的城市十字路口,智能十字道路由完全防水可以感知压力的LED面板组成22 m长的区域,这个区域交叉路口使用发光面板照亮道路,来作出相应的提示,就像夜晚看到的广告屏幕一样。在十字路口使用摄像机跟踪正在路面上移动的物体,因为是完全适应性的,这套系统还可以根据行人人数的多少,自动调节斑马线的宽度。同时可以区分行人、骑自行车者和车辆,计算它们的精确位置、轨迹和速度,并预测它们在下一刻可能移动到哪里,对人们使用此十字路口的状况、天气、状态等进行实时跟踪与反馈,并触发路面上铺设的LED面板,为行人交叉提供安全的场所,并且向其他道路使用者发出警告。此外项目通过多媒体技术改变路口人行道路与车行道路的宽度或者构成方式。如果一个人分心了,低头看自己的手机,当车在离人较近的距离处时,其周围就会出现警告灯,以填满他的视野。如果一个孩子出人意料地跑进了公路,其周围就会形成一个大的缓冲区,让附近的司机或骑自行车的人都能清楚地看到孩子的轨迹。当天晚些时候,当酒吧关门或电影结束,许多人需要同时过马路时,人行道会自动扩大宽度,以适应增加的行人流量等。“Starling Crossing”项目把人放在第一位,使他们能够以他们想要的方式安全穿越,而不是告诉他们只能在一个地方或以固定的方式穿越。其关键的设计原则包括:在不分散人们注意力的情况下提高人们的感知能力;强调人与车之间的安全关系,使他们能够自己做决定,而不是告诉他们该做什么。由此,原来固定不变的十字路口在“实时性”“移动性”“交互性”“场景化”的新型混合空间形态中得以灵活转换(图1~图6)。

此系统使用易于理解的道路标记和颜色,并适时动态反应不同的情况,来更改行人过马路的模式,优先考虑行人的安全,改变交通号志的布局。
路口可以实时追踪地面移动物体


根据人车的活动情况自动调节斑马线宽度与类型

对突然闯入者发出警告

对低头一族发出警告
“Starling Crossing”项目是在位置媒体与社会交往、城市空间系统、智能技术、城市控制系统之间形成交互与反馈,实现城市空间的实时场景再造、用户分析与空间匹配的智能化与精准化,由此改变空间实体属性,对实体空间产生影响。对于这样的智能十字路口,德国大陆集团在美国俄亥俄州的哥伦布市(Columbus)、本田汽车公司与美国俄亥俄州马利斯维市(Marysville)、大众汽车与供应商西门子和德国沃尔夫斯堡市(Wolfsburg)均做过类似的尝试。通过这些项目我们也得以窥见本文第一部分所讨论的智能交通与智能城市空间系统及个人化空间体验之间的相互作用正在发生。进一步推演,如果这样的城市空间综合反馈系统实现普遍推广,将意味着城市空间整体特性的实质性改变,即虚拟空间嵌入实体空间不仅增加实体空间的复合意义,更可以改善和改变所有既成实体空间的使用方式,对其进行实时性、互动式、定制化的重新定义,而我们思考城市规划体系设计与运作的视域与方式也会被改变。
4 定制化空间体验生产路径的改变
2018年,英国《金融时报》与谷歌联合推出一项名为“Hidden Cities”的旅游导航服务。“Hidden Cities”基于谷歌地图 API ,将城市旅游地图导引、实体空间地点与旅游信息相关联,满足用户旅游中的定制化空间信息需求。布鲁塞尔是此项目服务的第一座城市。用户可通过《金融时报》报纸地图连入谷歌智能音箱,在获得旅游导引的同时,通过定位系统实时获得景点信息与语音介绍,并进行实时互动。用户在看到感兴趣的景点或餐厅信息时,“Hidden Cities”将为用户提供前往地点的导航路线,并可将活动安排添加至谷歌日历上。同时,此项目之后,《金融时报》再度与谷歌合作,连续推出“Hidden London”和“Hidden Rio”两个360°全景城市虚拟现实(VR)项目,希望提供进一步沉浸式的城市空间体验。尽管项目效果与我们的现象仍有差距,但也向我们传达了在当下智能媒体技术的支撑下,个人定制化、沉浸式与实时交互式的崭新空间体验路径。
正如加拿大社会学教授巴里·威尔曼(Barry Wellman)在其“网络化个人主义”(Networked Individualism)概念中所指出的,技术变革下人们的社交方式被改变,并形成“新型社会操作系统”(New Social Operating System)⑨,其中个人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个人主义更加彰显。这种改变也包括人与空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万物皆媒,特别是沉浸式传播使媒介工具成为了“自然化”的存在,且通过与人的紧密融合,消除媒介本身的存在感,切断了自身与现实情景的信息体验关系,真实与虚拟的界面被模糊,逐渐走向一体。即人与空间的链接从人与特定场所的联系转变为人与任何场所的联系。在实体空间提供的“容器”中,空间体验始终以个人为中心处于不断的生成与消解的动态中。而同时,个人的空间体验路径又不可避免地被包含在整体的智能网络中,成为其中的节点,与智能网络系统运行机制形成互动。这种节点与系统的关系不是僵化的,而是动态的、互恰式的。空间定义权发生深刻转移,主动权移交到用户个人手中,移交到智能媒体与技术、数据算法的手中。
另一方面,空间个人化体验形成路径,正在逐渐由实体性、标准化、预设性体验向综合性、个性化与即时性转变。智能媒体时代,由于新型“混合空间”的形成,每个用户在“互联网+”的语境下都变成了一种透明性的数据化存在,基于“互联网+”通用技术体系的软硬件将会借助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和程序化处理等手段,使得进行大规模、低成本、全方位的海量用户分析成为日常。并且,基于位置签到、位置的社交应用和基于位置服务的用户环境上下文感知及信息服务等,精准的个人信息与实时空间网络得以相关联。同时,沉浸式媒介如全息投影、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可穿戴设备等新兴技术提供体验终端,形成空间语境、媒介信息与个性化用户体验三者的完美匹配,以及实时交互的、包含更多信息的新空间模式:通过一个动态的、沉浸式、交互式、多感处理的位置空间感知可视化系统,以适应其背后信息高度智能化、网络化和泛媒介化的新型社会操作系统。
5 结语
智能媒体时代的空间图景尚在徐徐展开,因此,一切关于特征的讨论都只能是冰山一角,而由于视域与专业限制,笔者窥见的空间变化也不失片面。而让笔者警觉的是,对于智能媒介的“空间”的讨论在计算机与人文社会等其他学科的讨论要显得丰富得多。正如爱德华·W.苏贾(Edward W. Soja)所说,人文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可能是20世纪最后25年最重要的知识发展之一。学者们把空间和空间性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地提升到与时间和历史一样的高度⑩。与媒介空间的高度融合相匹配,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与基本概念的彼此扩充成为一种必然,亟待在更为全面而广泛的视角和框架下进行讨论。借用斯考特·麦夸尔(Scott McQuire)这一自身作为建筑学出身,而当下成为媒介与空间研究先行者的视角,我们也许会看得更清楚,“我关注的不是特定的设备,而是分析当代都市主义与媒介交叉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新状况。……我认为建筑和规划等领域与媒体和传播领域的交集正在不断扩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定义彼此。类似的领域还包括使用者体验/交互设计、软件研究以及作为公共参与实践的当代艺术探索”⑪。
(图片来源:来自http://umbrellium.co.uk/initiatives/starling-crossing/)
注释:
① 这里参考学者郭全中在其文章《传统媒体转型的思路研究》一文中对于智能媒体的定义.参见:郭全中. 传统媒体转型的思路研究.西部学刊[J],2016(8):6-9.
② 2018年1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提升至97.5%,标志着在中国智能手机的使用覆盖面相当大,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中国民众最主要的接收终端。
③ 详见:彭兰.智媒化时代:以人为本[N].社会科学报,2017-03-30.
④ 详见:刘庆振.计算传播学:智能媒体视阈下传播学研究的新范式[J].教育传媒研究,2018(6):21-25.
⑤ 参见:[美]曼纽尔·卡斯特,刘益诚.21世纪的都市社会学[J].国外城市规划,2006(5):93-100.
⑥ 参见: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小组召集人庄少勤在2018年8月21日“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创新论坛”上的发言《智慧城市——新时代、新空间、新规划》。
⑦ 位置媒体,是具有位置感知功能的媒体,其主要通过GPS定位设备感知用户的物理位置,据此提供此地及周边环境的相关信息,也被称作是“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Location-based services)。2003年,由Kalnins、Tuters组织的“‘位置媒体’国际工作坊”第一次提出“位置媒体”这一概念。位置媒体可以被视为现代数字技术的第三次浪潮。
⑧ 详见:许同文.“位置即讯息”:位置媒体与城市空间的融合[J].新闻记者,2018(6):12-18.
⑨ 参见:逯义峰,杨伯溆.新媒介即新社区:网络化个人主义理论探析[J].新闻界,2016(3):38-41+60.
⑩ 参见:文军,黄锐.“空间”的思想谱系与理想图景——一种开放性实践空间的建构[J].社会学研究,2012,27(2):35-59+243.
⑪ 参见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公众号,学术对谈:对话麦奎尔。
参考文献:
[1] Barry Wellman. Physical Place and Cyber Place: The Rise of Personalized Network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001(2).
[2] Barry Wellman. Little Boxes, Glocalization, and Networked Individualism[M]// Digital Cities II: Computational and Sociological Approaches. 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 2002.
[3] Jason Farman. Mobile Interface Theory: Embodied Space and Locative Media[M]. New York: Routledge, 2012.
[4] 胡泊.智慧城市下的大数据技术研究[J].通讯世界,2019,26(2):116.
[5] 李昆.基于Android平台的智慧城市客户端设计与实现[J/OL].软件刊:1-4.
[6] 李国英,侯珂.国外智慧城市建设实践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23):27-28.
[7] 李少惠,袁阁臣.智能媒介叠加下的智慧城市建设与传统瓶颈突破——以未来城市文化功能的诉求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6,25(2):36-40.
[8] 刘于思.签到即记忆——移动媒介的空间实践与意义生产[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6,23(5):41-49+160.
[9] [美] 李·雷尼, 巴里·威尔曼.超越孤独[M]. 杨伯溆,高崇,等,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
[10] [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1] 李沁,熊澄宇.沉浸传播与“第三媒介时代”[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20(2):34-43+126-127.
[12] 曹钺,骆正林,王飔濛.“身体在场”——沉浸传播时代的技术与感官之思[J].新闻界,2018(7):18-24.
[13] 李沁.沉浸媒介——重新定义媒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J].国际新闻界,2017,39(8):115-139.
[14] [美]曼纽尔·卡斯特,刘益诚.21世纪的都市社会学[J].国外城市规划,2006(5):93-100.
[15] [美]罗伯特·斯考伯,谢尔·伊斯雷尔.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M].赵乾坤,周宝曜,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见《时代建筑》2019年第2期 媒介空间:传播视野下的城市与建筑,李凌燕、徐翔《智能媒体影响下的城市空间特征转向初探》,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作者简介:李凌燕,女,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副教授;徐翔,男,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教授
项目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6CXW02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804126)
[5] 李凌燕、徐翔. 智能媒体影响下的城市空间特征转向初探 [J]. 时代建筑,2019(2):24-27.
[6] [德] M · 汉克· 霍伊斯勒 著、郑超 译、尹珅 校. 屏幕作为建筑元素的发展历程 [J]. 时代建筑,2019(2):28-32.
[7] 常志刚、曹群、许宁. 媒体建筑: 通向混合空间的入口 [J]. 时代建筑,2019(2):33 -35.
[8] 杨建华、李巧芸、林静. 媒体建筑的源起及其特征探析 [J]. 时代建筑,2019(2):36 -40.
[9] 范文兵. 互联网时代中国建筑媒体的四种现象 [J]. 时代建筑,2019(2):41-47.
===================================
本期杂志责任编辑:邓小骅,高静
如有任何有关此期主题的建议、问题或讨论等,
欢迎发送邮件至ta_weixin@163.com
标题请写明前缀【媒介空间:传播视野下的城市与建筑】,谢谢!
===================================
《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
中国命题 · 世界眼光
学术性 · 专业性
时代性 · 前瞻性 · 批判性
感谢关注《时代建筑》微信平台
微信平台:timearchi(微信号),时代建筑(公众号)
新浪微博:@时代建筑杂志
内容策划:戴春
官方网站:www.timearchi.com
电话:(021)65793325、(021)65038903
邮箱:timearchi@163.com
李凌燕 徐翔
来源:建筑 微信公众号 时代建筑
来源:智慧证书 发布于:2019-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