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0日上午,贵南客专K170+671处朝阳隧道发生一起突泥突水事件。截止当天下午14时30分,现场搜救工作结束,事件共造成2名施工人员当场死亡,1名施工人员经抢救无效后死亡。
2018年6月10日,在贵州省荔波县朝阳镇,由中铁十二局集团承建的朝阳隧道辅助坑道出口平导距洞口1893米处掌子面(PDK170+674)在发生初次钻孔喷水后,停止掘进,在进行辅助超前地质预报施工作业时,突发瞬时巨量涌水突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朝阳隧道中心里程为DK166+169,该隧道全长12734m,洞身所穿过的山体植被发育,隧道最大埋深约386m(事故点PDK170+671处埋深约230m)。隧道为双线单洞,设“2横1斜2平”,出口设低于正洞3米的平导用于施工和运营期的排水。
朝阳隧道为贵南铁路贵州段先期开工标,于2016年12月26日中标进场施工。出口平导于2017年4月1日正式进洞施工,截止目前出口平导己掘进1893米。
出口平导PDK170+394~PDK170+814段为二叠系灰岩夹页岩(P1q),Ⅲ级围岩,采用Ⅲ级锚喷衬砌,按设计全断面施工,其中PDK170+671处埋深约230m。
出口平导PDK170+671掌子面涌水情况处治经过
2018年5月30日凌晨4时30分,朝阳隧道出口平导PDK170+674掌子面在开挖钻孔作业时,底板中心钻孔出现浊水,压力逐渐增大,喷射约10米远,6时许水由混浊变清,8时30分停止出水,同时在出水点周边水平钻孔(4.5米)探测均未出水 ,9时补钻剩余炮孔时,底板中心偏右及右侧2个钻孔出现浊水,喷射约10米远,撤人观察至12点,水色变清但水量水压一直未减,之后又在出水点上方水平钻孔探测,共钻孔8个,其中3个孔在底板上约40cm处出浊水,喷射距离大约15-20米,流量计监测洞内涌水量约744方/小时,未见减小但有变清趋势,同时掌子面稳定,现场停工、主要机具及人员撤出,涌水自行顺坡排水。
5月31日,在透水点左侧2米处、底板上1.2米及0.6米高两条测线进行地质雷达超前预报。当日早晨开始至6月1日,地表持续降雨,从5月31日上午,洞内流量570方/h,至6月1日,逐步增大至1100方/h后趋于稳定。
6月1日,建设单位组织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四方,会议决定对掌子面进行钻探,一是探明前方地质,二是发现可能的溶槽走向。
6月2日凌晨,开始钻探,钻孔4个,先钻2个孔正常,第3个孔5米深出水、8米深出现20cm突进,钻孔10米深无法钻进停钻;第4个孔约6月3日钻至8.5米出水,零点30分钻至9米深时水量增大无法钻进,撤出钻杆,喷射水12米远,零点48分出水夹石,停止出水,其余孔同步停止出水。
5月30日开始钻孔出水至6月3日停止出水,出水量估算大约10万m³,洞内流量随天气降雨变化,疑洞内涌水与地表连通,受天气降雨补给。
6月3日建设、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四方沟通,决定进行爆破进一步揭示岩溶发育情况,上午11点40分掌子面爆破后,经踏勘掌子面无水,开始出碴。13时50分,出最后一车碴时突发涌水(两小时水量约30000立方米),15时40分停止涌水,仅少量水缓慢流出,水量、水质稳定,人员机具无伤损,现场停工。
6月4日,经四方协商,决定进行清淤清碴,以便接近掌子面进一步探明掌子面地质情况。6月5日,首先安排检修电路,恢复供电,正常通风;采用装载机分段清理,于12时开始清淤,在清理至掌子面150米处采用沙袋筑拦沙坝,6月7日清出掌子面,发现在底板右侧有一长约2米高约0.5米的溶隙,有细水缓慢流出,无压力。自掌子面300米处至洞口,边墙显示浸水高度20~40公分。
6月8日上午沪昆公司、铁二院、中铁十二局、北京铁研监理现场踏勘,确定处理方案如下:
加强掌子面后方围岩监控量测,出现异常,立即停止掌子面作业,并及时上报建设单位,现场核对必要时增设套拱,确保安全;PDK170+671掌子面及靠近正洞侧拱墙附近布置6条地质雷达测线,测线具体位置见附图;在PDK170+673位置底板上lm高度垂直线路方向向线路右侧(靠正洞侧)打设Φ76水平钻孔,深度为25m,PDK170+671位置底板上1m高度向线路右侧(靠正洞侧)与线路小里程方向斜向上45°打设中Φ76水平钻孔,深度为25m;结合系统锚杆施作,进行洞周钎探,并提供钎探成果资料;根据物探成果资料,后续研究处理措施。
6月9日21时12分,进行超前水平地质钻孔,底板上1m位置,向正洞方向夹角45度钻孔钻至5.5m时,夹钻无法继续钻进;边墙位置向正洞方向钻孔,钻至9m时,未发生异常,夹钻无法继续钻进。
6月3日~6月10日,掌子面一直停工,为进一步进行地质预报,提供掌子面预报作业条件,洞内进行清理淤泥作业。每日进洞观察掌子面围岩稳定,溶隙一直有少量无压水缓缓流出,水量、水质稳定;6月8日,按四方会议纪要,进行雷达检测时,要求测底板测线,因洞底高低不平,无法进行底板探测,为了提供地质雷达测线位置,提供超前地质预报资料,6月10日计划对底板凸凹不平进行整平作业。
6月10日8:30,项目部管理人员进洞观察掌子面出水点,出水点缓缓流水,水量水质一直未发生变化,无压力。之后,项目管理人员一直在洞口值班警戒,洞内进行作业。上午9:56分洞内突然大量涌水涌泥,水位高度大约在底板以上2.5m,持续大约1小时后恢复至之前的正常出水量。
根据现场调查和作业人员清点统计,突然巨量涌水集中涌出,造成洞内2名作业人员遇难,无人失联。
6月10日上午,洞口外约100米处,有一当地村民自有挖掘机正在清理工作,被洞内突然涌水冲走。项目部积极组织搜救,找到受伤人员,并送往医院,进行抢救,无效而终。
平导洞内开挖台架(距离洞口1800米)、12米二衬台车(距离洞口716米),一直被泥水冲出平导洞外,洞口三台风机、应急物资库及值班房被整体冲走冲毁。
荔波县5月31日早晨至6月1日中雨,6月4日:暴雨,6月5日:多云,6日~8日:阵雨,9日~10日:多云。
项目经理部在突发涌水后,现场管理人员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成立组织机构,并立即组织人员疏散并展开应急抢险。积极组织抢险救援,搜救遇险人员,设置警戒,疏散人群,核查清点人员数量,同时立即按程序向有关单位和部门作了报告,建设、监理等单位现场共同组织。政府相关部门接报后已按有关规定启动应急程序。
突发涌水后,集团公司领导高度重视,两位领导率队16人,第一时间赶到了施工现场,快速处理突发事件。项目经理部新设立的组织机构,分组安排,专人负责,善后工作有序推进,赔付资金全部到位。
施工现场, 实行24小时值班监控,封闭平导洞口,平导洞外做好防护设施、警戒标识,避免发生次生灾害。)
事件发生后,黔南州、荔波县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立即作出救援安排和部署,相关领导第一时间组织有关部门(单位)赶到现场,积极开展抢险救援及善后处置工作。目前,事件原因在进一步调查核实中。
现场图片
事发前的朝阳隧道
搜救现场©央视新闻图
搜救现场©央视新闻图
搜救现场©贵州荔波县县委宣传部
(以上信息来源于澎湃新闻)
延伸阅读:
突水:
突水又被称为透水、灾害性涌水,是指在硐室、巷道施工过程中,穿过溶洞发育的地段(尤其是遇到地下暗河系统)、厚层含水砂砾石层或与地表水连通的较大断裂破碎带等所发生的突然大量涌水现象。突泥往往伴随突水发生,是大量泥砂涌入井巷所造成的灾害。
防治措施:
隧道防排水应遵循“以排为主,防、排、截、堵相结合”的方针。岩溶暗河地段常用的处理方法有“引、堵、越、绕”。在溶洞或者暗河地段,应查明水源流向,采取合理截流。对于跨径小的溶洞,可采取回填封闭。当遇到跨径较长的溶洞,可加深边墙基础通过。对于难以处理的情况,最终采用避绕,重新选址。
近年来,隧道建设迈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和地铁,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底,在建铁路隧道总长度已超过3000km。与此同时,近几年隧道施工的安全事故也频频发生,造成了较多的人员伤亡和较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工程工期。
安全无小事!!下面小编为大家普及隧道施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希望大家能做到有备无患!!
1、隧道建设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数量多、规模大、长度长
(2)技术难度大
(3)高风险隧道较多
(4)安全形势严峻
(5)设计、施工、建设管理人员相对欠缺
(6)其他(如:受拆迁等因素影响工期紧张)
2、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隧道灾害事故种类比例(铁路隧道)
主要是在施工过程中,隧道施工工作面前方或开挖轮廓外侧的特大岩溶溶腔突然压溃腔壁,造成突水突泥地质灾害。另外洞口边坡突然垮塌,砸伤施工或社会车辆。这种灾害发生突然,造成作业人员伤亡最多、经济损失最大。
马鹿箐隧道突水
野三关隧道岩溶突出
部分发生塌方的隧道,是由于在勘测设计阶段对影响围岩稳定性的工程地质情况认识不足,而在施工过程中又没有及时地进行变更设计,致使采用的支护措施偏弱,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大规模的塌方。
很多隧道在施工时,没有严格按照设计文件的要求采取工程措施,有的隧道是擅自改变工法,有的是施工工序质量不合格,有的是偷工减料,有的是施工方法不当。例如某隧道原设计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施工时改为CRD法,但横向支撑施工不及时,数量偏少,造成坍塌;有的隧道是由于拆换侵限的初期支护拱架时发生塌方;有些隧道是由于上台阶施工太长,没有及时进行封闭,衬砌滞后,造成坍塌。
对施工现场的爆破器材管理不善,用电线路、钢筋焊接等作业安全措施不到位,台车拼装和边坡刷方作业安全意识淡薄等。例如温福线某隧道由于风枪打眼时碰到了隧道内的哑炮上,发生了爆炸造成人员伤亡,洛湛线某隧道是洞内火工品爆炸造成了安全事故。武广线某隧道斜井工区由于洞内漏电保护器失灵、电线过热引燃排架和防水板,石太线某隧道斜井因为电焊钢筋头引燃排水盲管和防水板造成火灾;另外有些隧道是由于洞口边坡滑塌造成安全事故。
高阳寨隧道进口塌滑事故
来源:澎湃新闻,隧道逃生平台,施工技术、十里八荒农民工,建筑结构编辑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