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证书】建筑师父子档——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古今中外,有很多知名的建筑师父子档,

不论他们是子承父业,
还是彼此不服,
都是一份血脉的延续和理想的传承。
下面我们就来梳理一下,
这些建筑界知名的父子档。
加布里埃尔父子 
1
Jacques、Ange-Jacques
让我们先回到18世纪的欧洲。在1735年至1775之间,加布里埃尔父子支持设计建造了著名的法国凡尔赛宫。父亲Jacques Gabriel(1667-1742),负责凡尔赛宫的洛可可式装饰,儿子Ange-Jacques Gabriel(1698-1782)设计了凡尔赛宫皇家歌剧院和小特里阿农(Petit Trianon)。
父亲Jacques设计建造了知名的猎厅(Hunt Gallery)和路易十五的私人卧室(后被拆除),后来又和儿子Ange-Jacques一起设计建造了凡尔赛宫里很多洛可可装饰的房间(1735年后)。父亲在路易十五在位期间是第一批负责法国各种、公路、宫殿等的设计建造的,后来其子则比他更加知名,他在路易十五统治期间担任首席建筑师,在此期间,皇家宫殿被重新设计、和翻修,使之更加符合路易十五的舒适标准。 儿子Ange-Jacques也被认为法国18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

▲凡尔赛宫——加布里埃尔父子负责路易十五期间的设计建造
▲小特里阿农——Ange-Jacques
贝氏父子 
2
贝聿铭、贝建中、贝礼中


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优秀建筑家”,198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作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在坊间成为“话题”的大人物,他本人以及他身后贝氏家族的故事,早已超越国度与文化范畴,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津津乐道。
贝聿铭原本不希望子女继承自己的志向,他告诉儿子们:建筑师是一种老年人的职业,只有到了四五十岁,才能取得成绩。但他作为建筑师的强烈个人魅力,不由分说地影响着孩子们的童年以及人生,他的3个儿子都继承了父亲的事业:贝定中是城市规划师;次子贝建中于1968年在哈佛大学以优异成绩获得物理学士学位,并于1972 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贝礼中在哈佛大学念的是设计,并于1972年取得文学学位并于1976年自设计研究生院取得建筑硕士学位。

身为贝聿铭的次子,贝建中在成长受教时期中,师承了父亲设计创作重大与永久性建筑所必需的远见卓识,责任感与专业水准。同时,贝建中也是中国北京中国银行总行办公大楼设计负责人。贝礼中在离职与兄长贝建中创办贝氏建筑前,于1976至1992年于贝聿铭及合伙人建筑事务所从事建筑工作。此后,两人一起创立了纽约贝氏建筑事务所。在1990年贝聿铭退休后,两个事务所都仍然在建筑界活跃,而他本人也经常为儿子的公司做建筑咨询服务。
当传承这个词被放到一个显赫家族的维度里,我们再度发现,由父亲保驾护航,并由儿子们快意驰骋的贝氏建筑事务所作品中,闪烁着一脉相承的大智慧:“在每一个建筑项目中发现需求,用简洁的方式深入解决看似复杂的问题,彰显建造的目标要素及核心。”
▲罗纳德·里根医学中心——贝聿铭、贝建中、贝礼中
▲巴黎卢浮宫扩建——贝聿铭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贝聿铭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贝建中、贝礼中


张氏父子 
3
张开济、张永和

张开济被誉为20世纪的“中国建筑之父”,我国第二代著名建筑师,第一批全国设计大师之一。他的建筑作品众多,有人曾说他设计了半个北京城。他设计的项目很多在现在也还能看到,像比较著名的武汉长江大桥、天安门观礼台、北京天文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而他的二儿子张永和,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到普利兹克奖评委团里的首个中国面孔,绝对算得上本世纪初中国建筑的最佳名片。以前别人都称他为张开济的儿子,现在的他却被称为“中国现代主义建筑之父”。
张永和的确是因为父亲才学了建筑。1977年刚恢复高考,张永和选专业,想学油画无奈画得太差,数理化又不好学不了理工科。父亲建议他也学建筑:不用画得太好,也不要太多数理化知识。张永和就报考了父亲的母校南京工学院(原中央大学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结果真的中了。
尽管子承父业,但两个建筑大师对设计理念的理解并没有我们想象中和谐,张永和与父亲之间各不服气,甚至《东方之子》去拍摄张开济的素材,张永和直接对着镜头说:“我和父亲除了面貌像外,建筑理念都不相同。”当记者问及和父亲的分歧时,张永和这样概括:“中国的教育体制实际上是属于古典建筑,而我在美国接受的是现代建筑的教育,是本质上的差别。”
从美国学成归来的张永和想,如果注重外形的建筑是正常建筑的话,那么我想要建的就是非常建筑了,于是和妻子一同创办了个工作室,起名叫“非常建筑”。张永和主张设计要理性的构思,抛却现有建筑的一些模式、程式,对空间、建筑回归到最初的原型进行设计,要将艺术与空间营造相结合。他的著名作品有二分宅、山语间别墅、远洋艺术中心等。
据说,父子俩很少交流专业的事。但其实,他们的建筑思想还是有相通之处,主要表现在三点:实用为先、设计要有度、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这可能是最大的传承吧。
▲天安门观礼台——张开济
▲二分宅——张永和


沙里宁父子 
4
艾里尔·沙里宁、艾罗·沙里宁

艾罗·沙里宁(Eero Saarinen)和艾里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可能是最有名的父子建筑师:两人都获得过AIA金奖,都出生于8月20日;父亲艾里尔在儿子13岁是从芬兰移民至美国;两人共同工作,直至艾里尔在1950年逝世,此后艾罗开设了属于自己的事务所。
▲圣路易斯大拱门——艾罗·沙里宁
身为建筑师的父亲艾里尔·沙里宁是一位天才艺术家,也是北欧现代设计学派的鼻祖。他在赫尔辛基大学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同时在赫尔辛基理工大学建筑系学习设计,并于1897年毕业。
身为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和理论家,老沙里宁曾经说过:“让人们看看你的城市,人们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老沙里宁是分散大城市的积极倡导者,也是世纪之交芬兰民族浪漫主义的领导人物之一,并于1912年加入“德意志制造联盟”。他的风格受到英国格拉斯哥学派和维也纳分离派的双重影响,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赫尔辛基火车站的设计上,这座非常杰出的建筑一百年来尽善尽美地发挥着自己的功能,同时也是城市最主要的标志。
身为建筑师的儿子艾罗·沙里宁同样是现代国际主义的建筑大师。他曾在父亲执教的美国著名设计学院——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Cranbrook Academy Of Art)学习雕塑和家具设计,这个学院把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和体系有计划地引入美国高等教育体系,重视设计观念的形成,重视功能问题的解决,重点关注建筑和家具设计。受到这个教育思想的影响,埃罗·沙里宁成为了美国新一代有机功能主义的建筑大师和家具设计大师。1934年,埃罗·沙里宁毕业于耶鲁大学建筑系,之后得奖学金旅欧学习二年。回国后随父从事建筑实践,1941年起与父亲合开了建筑师事务所,合作设计了纽约水牛城的科林汉斯音乐厅和印第安纳州哥伦布市的基督教堂。
艾罗前期刻意保持和父亲一致的设计风格,也追随密斯·凡·德罗的兼具古典风格和精美技术的现代建筑。父亲去世后,埃罗大胆的改变了设计风格,倾向于多变的空间组织与有力的结构表现,作品中还反映了少年时受到雕塑训练的影响。其设计风格清新、个性突出、造型独特、有创造性。艾罗是国际风格的领导者,设计了包括圣路易斯大拱门等无数的美国建筑。艾罗的其他作品包括麻省理工学院的礼拜堂、杜勒斯国际机场等。
这对来自芬兰的父子建筑师,为上世纪美国中期的建筑带去北欧式的设计语言,创造了一系列代表性的经典建筑。
▲赫尔辛基火车站——艾里尔·沙里宁
▲纽约肯尼迪机场——艾罗·沙里宁

丹下父子 
5
丹下健三、丹下宪孝
丹下健三与丹下宪孝这两个父子档建筑师在建筑界一直被视为最为默契的父子档之一。
丹下健三是日本著名建筑师,1987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他是大体量的建筑师,从1955年的广岛和平纪念中心、1964年的动静奥林匹克室内体育场、1970年的日本世博会总平面规划及1990年的东京新办公楼等代表国家象征时代的现代建筑来讲,没有建筑师能出其左右。

丹下宪孝是丹下健三之子,1985年获哈佛大学建筑硕士学位,回到日本后加入了父亲的丹下都市建筑设计公司。继承了丹下健三的基因和勒·柯布西耶的现代建筑语汇的新丹下事务所,与旧丹下事务所“传统和创造”的核心设计理念不同,其更多关注的是人,也就是“以人为本”的核心设计理念。
在意大利那不勒斯,有一座Romeo Hotel(罗密欧酒店),人们说这个酒店完美地代表了“阳光与快乐之城”那不勒斯,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它的设计师来自遥远的东方。罗密欧酒店极富想像的创意来自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后来由他的儿子丹下宪孝操刀设计并完成。丹下健三认为“虽然建筑的形态、空间及外观要符合必要的逻辑性,但建筑还应该蕴涵直指人心的力量”,而丹下宪孝则强调设计的概念中,当地历史跟海岸关系密切的重要性。两人的设计理念的差异和互补最终使得他们找到设计Romeo Hotel的平衡点,由此成就了一座国际知名建筑作品。而对于丹下宪孝来说,这个项目还有另外一个特殊的意义。因为30多年前,就是在跟随父亲的一次意大利之旅中,他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决定,要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建筑师。
▲Romeo Hotel——丹下健三与丹下宪孝
▲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丹下健三
▲日本富士电视台——丹下宪孝
贝尼奇父子 
6
甘特·贝尼奇、斯蒂芬·贝尼奇



德国建筑师甘特·贝尼奇(Günter Behnische),是1986年的密斯·凡·德·罗奖获得者,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师之一,他对联邦德国建筑产生的影响很少有人能比得上。甘特曾经在二战时期担任过潜艇指挥官,后来成为西德著名建筑师。甘特·贝尼奇第一个项目开创了建造学校使用预制系统的先河。从那时起,他开始越来越有名气。1966年,甘特·贝尼奇创建了Behnisch&Partner公司,他最出色的的作品是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体育场,这座和弗雷·奥托一起合作设计完成的体育场使他的声望达到顶峰,这也是他一生中最著名的建筑作品之一。他深知技术对建筑创新的影响,也一直在使用最新的技术和材料。甘特的其他著名作品还有位于波恩的德国议会大厅、柏林艺术学院等。
他的儿子斯蒂芬·贝尼奇(Stefan Behnische)也是德国著名建筑师,推动了德国建筑节能进入了新的方向,曾尝试为德国确立新的环境标准。1989年,51岁的斯蒂芬创立了Behnisch事务所作为父亲公司的分支机构。四年后,它已经成为一个独立运作的公司,并且由于其可持续性的设计国际闻名。这两个公司共同运营了16年,直至甘特于2005年退休并关闭了事务所。斯蒂芬则保留着父亲的建筑精神,同时为公司不断添加21世纪可持续技术元素。知名建筑作品有施特拉尔松德的海洋博物馆、斯图加特银行管理大楼、汉诺威北德意志银行大厦等。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体育场——甘特·贝尼奇、弗雷·奥托
▲海洋博物馆——斯蒂芬·贝尼奇
这些父子档中,
不论儿子和父亲的关系如何,
他们对建筑的梦想和雄心,
都在父亲无声的关爱中,一以贯之。
除此之外,也有不是因为父亲成为建筑师的,
但是父亲在他们的人生中是不可或缺的,
在成为建筑师之后,
梦想之一就是为父亲建造一栋自己设计的房子。
大家最为熟悉的有马清运为父亲设计的房子“玉山石柴”
▲这座“父亲的宅”被日本优秀的专业建筑杂志《A+U》评为“全世界最好的住宅”之一
也有大家不太熟悉的Matthew Woodward送给父亲的湖畔别墅
▲Wirra Willa Pavilion

也有一些父亲是建筑师,
但是没有成为建筑师的儿子,
或是想追寻父亲的足迹、了解父亲的人生,
亦或是想向世人展示父亲的伟大,
拍下了记录建筑师父亲的纪录片
以表达父子情。
最知名的莫过于路易斯·康的儿子拍摄的
《我的建筑师——寻父之旅》,
将路易斯·康的私生活完整地展现给大众,
对自己的父亲并不了解甚至疏远的他,
奔波于全世界追随父亲的脚步,
看他的建筑、感受父亲的灵魂,
走进一个有一个父亲的作品中,
最终理解了父亲对家庭的疏离和对事业的追求。


▲《我的建筑师——寻父之旅》
相比路易斯·康父子来说,
库哈斯父子的关系是非常融洽的了。
有现代最著名建筑师之一的雷姆·库哈斯作为父亲,
身为电影制作人的儿子托马斯·库哈斯
经常会被要求拍摄一部父亲的纪录片。
在为父亲拍摄的纪录片《REM》中,

身为库哈斯的儿子,
能接触到外界接触不到的父亲的一面,
影片展示了父子间的相处模式,
以及他们各自的职业如何影响彼此,
他们也彼此感激能够合作拍摄这部纪录片。
▲《REM》
父亲,
是男孩的第一个偶像,
是女孩的第一个英雄。
你的父亲带给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是否是因为父亲为你打开了建筑之路呢?
或者身为建筑师父亲的你是否希望子女走同样的路呢?
可以在下面留言给我们。

父爱如山,
祝愿所有的建筑师爸爸们,
节日快乐!

智慧证书www.wisecert.cn
专注服务于建筑证书管理建筑资质管理工程项目管理项目合同管理,为建筑企业提供智能高效的建筑管理软件系统工具。

来源:智慧证书 发布于:2018-06-17


现在注册,立即体验建筑企业专属的证书证件管理系统吧!

注册体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