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财政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示范项目规范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核查存在问题的173个PPP示范项目分类进行处置,并要求各地引以为戒,加强项目规范管理。
国家为何要对PPP示范项目进行清理规范?据《通知》表示,PPP示范项目在引导规范运作、带动区域发展、推动行业破冰、推广经验模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近期核查情况看,部分示范项目存在进展缓慢、执行走样等问题。因此财政部对核查确认存在问题的项目进行处置。
其中,将不再继续采用PPP模式实施的包头市立体交通综合枢纽及综合旅游公路等30个项目,调出示范项目名单,并清退出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将尚未完成社会资本方采购或项目实施发生重大变化的北京市丰台区河西第三水厂等54个项目,调出示范项目名单,保留在项目库,继续采用PPP模式实施;此外,对于运作模式不规范、采购程序不严谨、签约主体存在瑕疵的89个项目,由有关省级财政部门会同有关方面抓紧督促整改,于6月底前完成。逾期仍不符合相关要求的,调出示范项目名单或清退出项目库。
据统计,30个退库项目总投资额约为300.2亿元,54个调出示范项目总投资额约为1584.8亿元,89个限期整改项目总投资额约为4817.9亿元。《通知》要求,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妥善做好退库项目后续处置工作。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治理研究院院长曹富国认为,包括示范项目库在内的"清库"工作表明,政策层面致力于规范和可持续发展的决心是毫不含糊的,即使是示范项目也不能例外。"清库"结果也向PPP市场各方发出追求"真PPP"的强有力的积极信号。
北京一家投资管理公司的副总经理彭松也对此表示认同:"此次对核查存在问题的PPP示范项目进行分类处置,体现了国家促进PPP健康发展的明确态度,只有真正纠偏、坚持正确方向,PPP才能走得更为长远。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进入执行阶段的项目,并没有采取简单办法要求直接清退,而是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整改。这样有助于解除一些社会资本考虑的PPP项目采购完成后,政府单方面不予执行的疑虑,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社会资本参与PPP的热情和信心。"
除了对核查存在问题的173个PPP示范项目分类进行处置,《通知》还强调,各地要加强项目规范管理,包括夯实项目前期工作、切实履行采购程序、严格审查签约主体、杜绝违法违规现象、强化项目履约监管;同时,还要坚持政企分开原则,加强PPP项目合同签约主体合规性审查,国有企业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不得代表政府方签署PPP项目合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不得作为社会资本方。
(原标题:PPP发展拧紧规范"发条")
来源:智慧证书 发布于:2018-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