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纯属作者个人技术观点,与其他单位无关。
作者简介:邱明兵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编委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应用手册》2010年,第三作者
《建筑地基沉降控制与工程实例》2011年
《建筑结构震害机理与概念设计 》2011年
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2003年)
(岩土)(2005年)
高级工程师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桩基础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委员
这篇谈谈“执行难”的问题,这是第2篇。
总有人反应说规范看不懂。然后就有专家开始讲“规范理解”,初始一听好像懂了,回去没几天,拿起项目,就又懵了。
没有人会说专家没讲明白,这一口锅就摔给规范。说,你这规范瞎写,不符合工程实际,没法儿用。
为什么规范很“难懂”?因为规范都用专业词汇在阐述问题;为了节省字句,用于也很紧凑。这就需要有耐性才能读。
把规范当做快餐来读,必然是“难懂”的。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 94-2008 > 4 桩基构造 > 4.2 承台构造
4.2.7 承台和地下室外墙与基坑侧壁间隙应灌注素混凝土或搅拌流动性水泥土,或采用灰土、级配砂石、压实性较好的素土分层夯实,其不宜小于0.94。
这段规范的土话表述是:肥槽回填,有3种方式:(1)素混凝土;(2)搅拌流动性混凝土;(3)压实填土。
如果是写一般的专业书籍,有个口水话,或者一般口语,比如“肥槽”,就能用后一种表述方式。但是,如果在规范,必须用专业词汇。
如果在规范里面用“肥槽”这样的语言,就要对肥槽进行解释。而且这名词一本规范用不了机会,单独解释还嫌麻烦。解释不到位也麻烦。
最后用“承台和地下室外墙与基坑侧壁间隙”来阐述“肥槽”。“承台”“地下室外墙”“基坑侧壁”“间隙”这些词汇,都不会有歧义,在规范层面来说,很严谨。
搅拌流动性混凝土,类似最近某位专家提到的“预拌流态固化土”。因为我不完全了解这个“预拌流态固化土”是个啥东西,只听说个大概,我只能说类似。
所以,要理解好规范,首先要学习用专业词汇阐述问题,用专业词汇思考问题。这样,对规范就会越来越容易理解。
如果把规范当做快餐,一眼看不懂就骂,慢慢就会厌恶。越来越不习惯规范,这样对职业进步来说,会产生障碍!
希望大家从现在开始,树立“概念为先,机理为本”的思想,就能很好理解规范。
在学习规范条文时,要能时刻想起对应的极限破坏模式。我反复强调,工程设计是极限状态设计法。极限状态,必然对应一种极限破坏模式。很多验算,都是基于一种极限破坏模式来做的。
有人会说,会不会存在几种潜在极限破坏模式呢?这个问题就更为复杂了。下次找机会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