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近期发生两起高温作业中,因施救措施不当导致伤亡扩大事故。
7月18日,天门市岳口潭湖污水处理有限公司2名作业人员在高效沉淀池检修过程中,受天气炎热及沉积污泥散发的有毒有害气体影响,在沉淀池内晕倒。沉淀池上方3名人员先后下池施救,也全部倒在池内。事故造成4人死亡,1人受伤。
8月6日,荆州开发区滩桥镇一家废旧油料回收小作坊人员在清理油料池过程中,1名工人不慎滑入池内,另外3人下池救援,因高温天气和空间密闭,导致4人晕倒。事故造成4人受伤。
通报称,以上两起事故中,事故单位没有对有限空间作业风险进行全面辨识,在检测、防护、监护等安全条件未确认情况下实施作业,导致事故发生。
另外,现场应急救援处置不当,两起事故最初均为作业人员遇险,但由于事故单位和现场人员缺乏自救互救能力,缺失个体防护器材和应急装备,在未采取可靠防护措施情况下进行施救,导致伤亡扩大。暴露出事故企业没有组织过有关知识培训或培训质量不高,作业人员对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意识严重不足、对作业程序不清楚等问题。
通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督促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同时深入开展事故警示教育。即日起,省安委办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为期一个半月的有限空间作业事故隐患大排查和大警示专项行动。
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学习有限空间作业相关知识!
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者部分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出入口较为狭窄,作业人员不能长时间在内工作(未被设计为固定工作场所),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空间。
(1)空间有限且与外界相对隔离;
(2)进出口受限,但能进行指派的工作;
(3)未按固定工作场所设计,尤其是在设计时,未考虑有关标准规范中对新风量的要求,未配备通风设施。
有限空间可分为地下有限空间、地上有限空间、密闭设备三类。
地下有限空间:如地下管道、地下室、地下仓库、地下工程、暗沟、隧道、涵洞、地坑、矿井、废井、地窖、污水池(井)、沼气池及化粪池等。
地上有限空间:如酒糟池、发酵池、垃圾站、温室、冷库、粮仓及料仓等。
密闭设备:如贮罐、塔(釜)、烟道、沉箱及锅炉等。
有限空间作业危险有害因素较多,最主要的是三大类气体危害,分别是缺氧窒息、中毒和燃爆,其它较常见的危害有坠落、淹溺、吞没、机械伤害、触电、物体打击等。
有限空间作业属于高风险作业,应安排经过专项培训的人员实施作业,在作业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有限空间作业操作要点如下:
(一)制定作业方案
(二)明确人员职责
(三)作业审批
(四)安全交底
(五)封闭作业现场及设置警示标志
(六)设备安全检查
(七)开启出入口及自然通风
(八)安全隔离
(九)清除置换
(十)气体检测
(十一)机械通风
(十二)二次检测
(十三)个体防护
(十四)作业与监护
(十五)作业后清理
(1) 氧气含量应在19.5%-23.5%Vol 之间, 低于19.5%Vol 为缺氧环境,高于23.5%Vol 为富氧环境;
(2)可燃性气体浓度应低于爆炸下限的10%;当在有限空间内进行动火作业时,可燃气体的浓度应低于爆炸下限的1%;
(3)硫化氢浓度应低于10mg/m3(约7ppm);
(4)一氧化碳浓度应低于20mg/m3(约17ppm);
(5)其他有毒气体或粉尘浓度应低于《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 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的相关要求。检测人员进行检测时,应当记录检测的时间、地点、气体种类、浓度等信息。检测记录经检测人员签字后存档。
当气体检测浓度不合格时,必须对有限空间内进行机械通风。通风时应注意:
(1)作业环境存在爆炸危险的,应使用防爆型通风设备。
(2)应向有限空间内输送清洁空气,禁止使用纯氧进行通风。
(3)采用移动机械通风设备时,风管出风口应置于作业面,保证有效通风。
(4)有限空间设置固定机械通风系统的,应全程运行。
在确认作业环境、作业程序、安全防护设备、个体防护装备及应急救援设备符合要求后,作业现场负责人方可安排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作业。作业过程中还应做到:
(1)作业人员正确使用安全防护设备和个体防护装备,并与监护者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
(2)使用机械通风设备对有限空间持续通风和对有限空间作业面气体浓度进行连续监测。
(3)保持有限空间出入口畅通。
(4)监护者在有限空间外全过程持续监护。跟踪作业人员作业过程,与作业人员保持联系,并防止无关人员进入作业区域。
(5)发现通风设备停止运转、有限空间内氧含量浓度低于或者有毒有害气体浓度高于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限值,或出现其他异常情况时,企业必须立即停止有限空间作业,清点作业人员,撤离作业现场。
(6)存在交叉作业时,采取避免互相伤害的措施。
来源:湖北省安监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安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