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地下是国际国内的成功经验,可以有效守护好“城市良心”。同时,要坚持建好与管好、用好齐头并进。
几年前屡屡出现的“城市看海”现象,让“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这句话一时十分风靡。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观察一座城市是否发达,高楼林立、商业繁华、马路宽敞等仅是“看得见”的一面,而更加重要的另一面是地底下“看不见”的东西。
对于现代城市来说,“良心”之中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下水道,还有密如蛛网的地下管线。如果管理不善,今天这里出问题、明天那里出问题,那么不仅会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行,给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种种麻烦,而且将对城市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因此,把地下管廊比作“城市良心”,应当一点也不过分。
这个“城市良心”必须用心筑造。以苏州为例,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埋设在城市规划道路下的各类市政管线都称为城市地下管线。按照不同的用途,城市地下管线主要分为给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等六大类18种。截至去年年底,光苏州市区204条主干道下面,就有7200多公里管线。大市范围内的地下管线总长超过7万公里,连起来能绕地球一圈多。这么多的管线、这么大的范围,必须时时刻刻确保不出现任何问题,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是国际国内的成功经验,可以有效守护好“城市良心”。具体的做法是,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公共隧道空间,将各种管线集于一体,并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
作为全国首批10个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之一,苏州历时三年,完成了5个综合管廊项目的建设,并有序推进管线入廊工作。从已经完成的综合管廊试点项目来看,显见的好处体现在五大方面:一是有利于节约利用土地,统筹开发地上地下空间;二是有利于根治“马路拉链”,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三是有利于消除架空杆线,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四是有利于减少管线事故,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五是有利于提高城市抗灾能力,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9月15日,住建部、财政部专家组对苏州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开展年度绩效评价工作。作为全国首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之一,苏州目前建成桑田岛、城北路、澄阳路、太湖新城启动区、太湖新城二期五个综合管廊项目。15日上午专家组成员听取了苏州地下管廊试点工作情况汇报,并查阅了建设、管理、资金等相关资料,同时就管廊试点情况进行了讨论与交流。下午专家组成员实地考察了城北路地下综合管廊监控中心等现场。
苏州市市容市政管理局徐春明副局长表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后,后续的更新将完全在管廊内实施,无需再对路面进行破坏,“马路拉链”的情况也就不复存在。
省住建厅副厅长陈浩东表示,苏州圆满完成了国家的试点建设任务,对今后整个苏州市的基础设施、高质量的发展以及城市地面空间的净化,都会提供较好的基础,也希望苏州在今后试点的基础上继续探索,能够为全国、全省提供借鉴。
下一步,苏州将把地下综合管廊纳入地下空间专项规划,建立健全地下综合管廊管理制度,积极引入物联网、智能感应控制等技术,树立科技管廊、智慧管廊样板,逐步实现“走出苏州、辐射周边、示范全国”。
苏州市市容市政管理局副局长徐春明介绍,根据《苏州市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从今年至2020年,苏州市区将力争建设地下综合管廊项目58公里。下一步,苏州将以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为引领,有效推动各区域高水平开展综合管廊建设、管理工作,进一步节约土地空间、杜绝马路“拉链”、减少管线事故、消除架空杆线,实现地上地下空间统筹开发、城市环境品质和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促进城市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并推动有益经验“走出苏州、辐射周边、示范全国”。
据了解,在接受一系列严格考核之后,苏州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作评估验收结果将于近期公布。
来源:智慧证书 发布于:2018-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