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本项目的BIM应用有3个鲜明的特点:
①业主的主导与深度参与使BIM应用得以顺利推进;
②贯彻了从设计BIM到施工BIM延续的理念,避免了重复建模与信息断层,提升了BIM应用的效益;
③通过技术上的深入探索与二次开发,弥补软件不足,打通技术路线,使技术得以“落地”。
1 工程概况
1.1 项目简介
项目为超甲级写字楼,配套商业裙楼及3层地下车库。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4.7万平方米,建筑总高度149.50 m,建筑层数地上29层,地下3层。地下室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塔楼为钢管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地上裙楼为钢结构。整体外立面为铝合金玻璃组合幕墙,通过方格元素的组合表达精炼简洁的商务风格(图1)。
1.2 BIM应用概况
项目业主期望通过BIM技术搭建有效的协同沟通平台,在设计阶段发现并解决各专业系统之间交叉冲突的问题,通过三维校审及管线综合、净高校核,确保设计质量;在施工阶段,通过BIM模型对施工组织方案进行模拟与研讨,消除现场各专业施工的冲突,通过可视化模拟与交底提高沟通效率,提升施工质量,实现精细化的施工进度控制,同时为运维阶段的BIM应用打下基础。
本项目的技术特点有以下方面:
(1) 坚持BIM模型与信息的持续原则,贯彻从设计BIM向施工BIM延伸理念,保持主干BIM数据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避免施工阶段的重复建模,实现从设计模型、施工模型、4D模型的有序无缝连接,为4D施工进度管控的实现提供保障。
(2) 对4D施工进度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应用,对基于Synchro的4D-BIM技术路线做了探索与开发。
(3) 通过二次开发,缩短模型创建、深化、调整时间,提升整体建设效率。
本项目主要软件为Autodesk Revit ,土建专业和设备专业的Revit模型如图2所示。
2 BIM应用技术重点
2.1 从设计BIM到施工BIM的过渡
在工作中经常听到“设计院所做的BIM模型在施工阶段用不上”这样的说法,其说法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 设计BIM模型的组织方式不满足施工需要,比如连续多跨的结构梁、整层楼板没有按施工区段拆分,这样的模型无法做施工进度模拟;
(2) 设计BIM模型的信息不完整,比如仅作管线综合应用的BIM模型,混凝土标号没有区分、梁柱编号没有输入等;
(3) 设计BIM模型部分构件的扣减关系没有处理,或处理不对,如果不影响出图的话可能被忽略;
(4) 设计BIM模型对施工安装需求考虑不足,如管线综合排布的方式未能满足施工要求;
(5) 设计BIM模型本身质量可能欠佳。
本项目在设计BIM 模型的基础上对以下部分进行了细化处理:
(1) 土建主体模型:地下室分区拆分(图4)、压型钢板组合楼板细化(图5)等。
(2) 机电专业模型:深化管线综合模型、补充支吊架(图6)、制冷机房、给水泵房等机房深化等(图7)。
(3) 节点深化模型:幕墙节点精细化,钢结构节点精细化,模板支撑体系,混凝土柱钢筋节点布置等。
施工阶段需替换的模型则有:
(1) 钢结构模型:替换为钢结构厂家深化设计后的钢结构模型,需通过软件接口进行数据转换(Tekla),
由于Tekla 与Revit 之间区别很大,且接口也不完善,转换前需经过构件过滤,避免细微构件进入Revit 整
体模型中影响速度;转换后需对部分构件进行整理,本项目通过二次开发实现构件的分段信息重新录入。
(2) 幕墙模型:替换为专业幕墙公司深化设计后的幕墙模型,按单元组合方式、施工组织方式进行拆
分重组。
(3) 厂供设备模型:大型机械设备替换为设备厂商提供的、与实物一致且带有完备的技术参数与产品
参数族。
3 BIM应用总结
BIM在本项目的顺利实施,得益于业主的深度参与与统筹部署,以及业主、设计院、施工总包、监理单位的多方共同参与。
在BIM实施的道路上,一定会有一些管理上或技术上的障碍,使得实施过程不够顺畅,效果不理想,影响了BIM的落地。其障碍一旦突破,BIM的优势就可以充分显现出来。突破管理方面的障碍,有赖于多方的协作,尤其是业主的强力主导;技术上的障碍,则通过技术上的研发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软件的二次开发技术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弥补软件不足,减轻BIM操作人员工作量,提升效率与准确度,使BIM技术如虎添翼。
另外,本项目对于5D-BIM及运维阶段的应用,仍处于初始的探索阶段,随着项目推进与技术研发,还将继续探索更深入的BIM应用。
来源:智慧证书 发布于:2018-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