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BIM已经成为中国建筑业的一个热门话题。BIM 会议接连不断,各种BIM培训应声而起,国外软件公司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中国市场,各种软件摇身一晃冠以BIM软件,我们为此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尤其是高额的国外软件购买、维护及培训经费。国外软件开发商的高性能软件在“BIM”的旗号下,让人感觉“BIM 软件”无所不能,似有学会国外主流“BIM软件”,所有工程问题迎刃而解,中国业实现信息化指日可待的感觉。
事实真是如此吗?
美国BIM标准第三版封面的副标题(Transforming the Building Supply Chain Through Open and InteroperableInformation Exchanges)告诉我们,BIM的目标在于 “通过开放和可互操作的信息交换改造建设供应链”。
BIM的起源在于图 1a 的项目参与各方点对点信息交换方式效率低下,需要改变为图 1b 的项目参与各方与 BIM 数据库一对一信息交换方式。
将图 1b 进一步表达为图 1c,我们可以清楚地得到结论:BIM 为项目参与方完成任务的软件服务。
BIM本身不是最终目标。BIM是为实现给行业和公众带来重大价值所需要的,是提高信息的互操作性和无处不在(随手可得)的水平,通过它实现减少风险、维护安全,并根据多种业务需求及时提供不同功能级别的可伸缩的和可用的数据和信息的目标。
软件是客观事物的一种虚拟反映,是知识的固化、凝炼和体现。项目各参与方不同岗位的专业技术或管理流程编制成软件,借助计算机,提高工作效率。BIM、软件都没有改变项目参与各方不同岗位(角色)职责与责任。
对于项目全生命期,BIM需要为项目各参与方不同岗位(共有 n 个岗位)使用 n 项完成任务(业务需求)软件,即将图 1c 的各类软件落实到每个任务软件并增加各种管理软件至 n 个,如图 2;并为项目各参与方不同岗位软件提供“随手可得”的“可用的数据和信息”,如图 3。
要实现图 3 就需要有开放式BIM标准,开放式BIM标准被看作是实现数据互操作性和集成的工具,需要它才能推动建筑业不断提高效率和生产力。前提条件是“电子数据交换、管理和访问做到流畅且无缝对接。这意味着信息只需要输入电子系统一次,然后通过信息技术网络,让参与各方瞬间就能按需提取”。
让参与各方瞬间就能按需提取“可用的数据和信息”的前提条件是参与各方事先参与提出所需的“数据和信息”并将其提交给各相关软件开发者,软件开发者按统一的数据标准开发BIM软件。由于建筑工程(设施)具有社会大协作特性,对于项目全生命期,没有一家企业可以独立完成。因此,实施BIM,无论是软件公司、设计公司、施工公司,还是业主都难以独善其身。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应用高度发达,将传统的时间、空间界限打破了。从图 3 可见,未来的发展一定是业务专业化、信息社会化。IFC-BIM标准是规模化、集中式的庞大“BIM 软件”的BIM实施方式,而P-BIM标准则为新型的“小手工作坊”、分布式的P-BIM软件的BIM实施方式。P-BIM软件紧密结合专业产品的PDM,建筑中的专业产品制作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打独斗,而是通过P-BIM软件与外部广泛联系的项目全生命期的一个产品单元,其产品更加个性化、定制化,但其设计和制造则来自全社会的协作。
互联网新技术成就了图 3 为建筑传统生产和组织管理模式带来了革命性变化,有利于传统建筑行业的资源更优地配置和创造性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空间。成千上万人投入创业创新不仅会塑造新的建筑行业生态格局,也将对社会各方面产生深刻影响,并会推动政府管理理念和方式的创新。
没有开放式中国BIM标准的国外“BIM软件”在中国也仅仅是应用软件。BIM的价值在于项目全生命期,项目全生命期是全行业的事,需要全行业各参与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