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山风景区是国家AAA级风景区,张公湖是景区的核心,是淮河一级支流,上下游段河道分别称为迎河、席家沟。由于流域面积小等原因,水环境问题一直是治理的痛点。蚌埠市结合天公河工程,通过人工开挖河道的方式将天河水补给张公湖,增加了张公湖水体流动,改善了水质。通过河湖活水工程,蚌埠市打通了城市南部水系,打造了沿河景观带。
“水质是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核心。”采访中,蚌埠市水利局总冉凡荣表示。以污染源治理为前提,通过小型水利工程完成自流引水,利用再生水、雨水,改善引水水质,逐步实现了清水入湖;结合打造沿线湿地生态景观,留足和绿化缓冲带;依托河湖合理建设亲水平台,营造城市开发中的“呼吸空间”;增加水体循环,增加水域面积450亩、湿地面积240亩,年补充生态水量150万立方米,满足了附近居民的休闲需求,使得湖泊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得到全面提升。
在城市东部,蚌埠市规划实施了龙子湖、鲍家沟和淮河连通工程,进一步巩固和深化鲍家沟整治成果。八里沟发源于蚌埠西南秦集镇三尖塘村,下游经八里桥向东北敞口入淮,蚌埠市结合新的整治提升规划,进一步提高建设标准,工程正在有序推进中。
试点期间,蚌埠市积极沟通江河湖泊,围绕城区淮河、天河湖、张公湖、龙子湖等 “一河三湖”,谋划实施天公河、天龙河工程,推进城市水环境整治,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优化了城市水资源配置。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加强河湖水系沟通,构建环城水系,建立了与城市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亲水、临水、观水的水网体系。正在谋划的天河湖平原水库及天龙河项目,总投资40亿元,将天河水引至龙子湖,打通城市东部水系,实现一河三湖全面贯通。
良好的资源禀赋是蚌埠开展水生态建设的基础,在试点任务建设之外,围绕城市特色,蚌埠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通过系统化的政策引导,强化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在农业清洁化标准生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培育新型治理主体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蚌埠市还在部分地区开展政府向经营性服务组织购买服务机制和PPP模式创新试点等,建立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生态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