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进中建二局南京丁家庄保障房项目,便会被一间摆满如积木般建筑模型的全国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所吸引。很多人心中或许会有疑问,在建筑工地搞创新工作室还能搞出什么名堂?无非就是钢筋水泥混凝土,千篇一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
7年前,中建二局上海分公司承建的江苏南京上坊保障房正式启动,苏宪新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新之旅也由此开启。
“漏水、漏电、墙面开裂”等问题已成为许多家庭的“噩梦”,如何让百姓不仅能“有其屋”,更能“优其屋”?带着这样的追求,工作室有了第一个尝试。
那便是——装配式施工。当时,国内可参照借鉴的经验少之又少,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随着过程经验的累积和坚持不懈地深入推进,“积木”的“组装”过程也逐步进入“快车道”,现场施工仿佛被按下了“快捷键”——
成千上万块平整度误差低于1毫米的预制构件,从工厂运输至现场后,经过施工人员的周密设计,有条不紊地“登场”,又分毫不差地“归位”,最大的结构构件重量达4.36吨,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工期缩短近百天,并完全消除了现场湿作业。项目整体装配率达81.3%,成为当时全国已建成的框架结构中高度最高、预制率最高的工程。房屋质量“刷新”了人们对于保障房的传统印象。内墙的装配式施工,消除了抹灰所带来的空鼓、开裂风险,工厂集中加工制作的整体卫浴,解决了卫生间渗漏水问题。同时,自重轻、强度高、抗震性强的特制内墙,也构筑起了“安全感”,牢固度达抗震八级。
“户型不大功能全、占地不多环境美、造价不高品质高”的保障房,收获了社会的肯定,更收获了百姓的微笑,同还问鼎了鲁班奖与詹天佑奖,两项大奖。
从房屋“建造”到房屋“智造”
如果说南京上坊保障房只是创新工作室“小试牛刀”之作,那么在由原班人马“荣誉出品”的南京丁家庄保障房项目,工作室就可谓“大显身手”了。
从“建造”到“智造”,一字之差,是传统施工技术的进一步颠覆,也是对管理手段的全面“革新”。
南京丁家庄A28地块项目的全部6栋单体全部采用预制装配式施工技术,总建筑面积达9.41万平方米,是江苏省目前采用装配式结构建筑面积最大的在施工程。项目实现无外模板、无外脚手架、无现场砌筑、无抹灰的绿色施工,施工现场的建筑垃圾较传统建筑减少近90%。
而这场“绿色运动”背后,是对施工精度与复杂度的巨大挑战。为此,苏宪新劳模创新工作室引入互联网和BIM技术,实现三者之间的“强强合作”。为提高构件安装效率与精准度,工作室成员利用BIM技术构建模型库,完成构建拆分和预制率统计,实现全过程模拟,再借助互联网信息平台,为部件厂家生产提供高精准的信息数据,从而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之间的数据共享。同时,利用互联网支撑的二维码技术,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扫描读取预制构件的二维码信息,安装位置、验收结果等信息。
此外,创新工作室还运用铝模工艺,节省抹灰费用并扩大房屋使用面积,为平均每户增加约1.7%的使用面积。塔吊“视频黑匣子”,让预制构件吊装实现可视化操作;自主研发的兴筑APP,成为员工的贴心“小助理”……
苏宪新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获得5项创新成果,11项实用新型专利,累计创效达千万元。花样迭出的“新技能”,也让工作室网罗了大批“粉丝”,截止目前,已累计接待观摩人次达100多万人。
从普通“建设者”到“工匠人才”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无论是装配式技术的运用,还是行业转型发展的需要,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从“建设者”转变为“工匠人才”,是工作室的培养目标。
苏宪新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催发技术创新的同时,也成为了培育人才的“孵化器”。目前,工作室已发展为拥有50余人的“智囊团”。每位新成员在加入之后,都会在大家的帮助下,明确自己的科研攻关方向,并付诸行动。目前,已有十余位青年骨干脱颖而出,在各项专业竞赛中展露头角。
工作室对装配式技术运用,也衍生出了大量新岗位,对工人而言无疑是一次重要的“转型”。岗位能力的升级,让工人们不再只是停留于简单的现场砌筑、抹灰、钢筋绑扎等等,而是真正拥有“硬实力”。如今,项目已培养各岗位装配式建筑工人310人,让工友们实现了从农民工到新型“产业工人”的“飞跃”。
面向“新时代”,苏宪新劳模创新工作室也将坚持与时偕行,秉承“工匠精神”,以“创新”为驱动,以“科技”为支撑,以现代建筑产业化和培养产业化工人为己任,为推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塑造中国建筑行业品牌梦想继续前进。
来源:智慧证书 发布于:2018-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