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谋划且配套政策到位,是养护运行机制优化调整的重要基础总结北京、上海两个养护运行机制改革较为彻底的省份,均是提前开展改革方案的总体设计,地方经济实力较强,通过支付较高的改革成本,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养护管理与养护生产分离,将具有企业职能的养护作业单位从事业单位中剥离,改制为企业,推向市场。
分步优化调整养护运行机制,是促进相关改革平稳过渡的有效措施
对于辽宁、宁夏、湖北等地区,比较典型的是采取分步优化调整养护运行机制的方式。虽然这些省份的改革实践实质上只是对涉及公路管理的各业务重新整合和创新组织机构,但其为养护运行机制改革的完全到位,提供了一种历史性过渡,促进了相关改革的平稳推进。
日常养护机构的集约化整合,为养护运行机制改革奠定基础
由于与公路养护生产相关的人员主要分布在日常养护机构当中,在养护运行机制改革的过程中,很多省份都整合了日常养护机构,成立了专门针对日常养护集约化作业的养护大道班或工区。这种改革方式虽然具有过渡性质,但有效维护了改革发展的稳定大局,为养护运行机制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
积极开展内部竞争,有效预热养护运行机制
改革积极开展内部竞争,是本世纪初海南、广东、广西、四川、湖北等地公路管理部门,在部分地市和部分路段普遍使用的方式。通过召开内部招标会,在直属单位范围内邀请招标,对养护运行机制改革起到了很好的预热作用。
精简公路养护工作队伍。在实行公路养护内部招投标和合同制管理站中,根据各承包路段的路面类型、交通量、里程以及取料难易程度等因素,重新计算出各路段的定员人数,有效地精简养护工作队伍。
充分利用单位充裕的劳动力。职工工资由管理站统一发放, 在推行公路养护内部招投标和合同制管理中,有效地充分发挥单位职工充裕劳动力的作用。
有效节省养护经费。推行公路养护内部招投标和合同制管理改革以来,各省的养护经费都较以往有所减少或是相同投入下养护质量明显提高。
工人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实行养护承包后,更新了职工的养护观念,道班班长有了自主权,可以自主选择养路工,实行减员增效,实现了公路养护质量与职工利益挂钩。
养护质量明显提高。全面养护作为合同制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彻底改变了改革前道班日常的养护只养路面,忽视路肩、边坡、水沟、桥涵和绿化养护的错误做法,纠正了道班职工在每次公路检查前“等、靠、要”,另行出资雇工突击维护路肩、边坡、水沟和桥涵的消极思想,树立了全面养护公路的意识。
养护工程市场采购,是养护运行机制改革的首选突破点
总体来看,全国大部分省份的大中修养护作业服务基本为市场采购,各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规定向社会进行采购。公路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制订投资计划,督促合同执行情况,开展作业质量监管。将通过市场采购养护工程(大中修),作为养护运行机制改革的首选突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