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飞跨三地,天堑变通途。9年时间,建设者在波澜壮阔的伶仃洋上筑起了港珠澳大桥。如今,紧跟习近平总书记广东视察讲话精神,粤港澳大湾区又一“超级”工程加快建设步伐,成千上万的建设大军踏上新的征程,用智慧与心血搭建伶仃洋上又一超级通途,继续书写粤港澳大湾区繁荣传奇。
10月29日,深中通道S08标沉管隧道总体施工技术方案咨询会在广州召开,为项目下一步形成沉管隧道方案提供重要依据,为建全球最长最宽钢壳沉管海底隧道奠定重要基础。
按照计划,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工程将于2019年开始管节预制,项目全线计划于2024年建成通车。
权威专家咨询
为我国首座钢壳沉管隧道建设保驾护航
深中通道项目S08标由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及广州打捞局组成联合体,主要负责钢壳沉管隧道E23~E32管节的施工,包括预制场建设、沉管混凝土浇筑、沉管舾装、浮运航道开挖及维护、沉管浮运沉放、沉管回填等施工。
为加快推进建设,此次会议邀请多位相关领域极具权威与丰富经验的专家把关,其中包括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周伟、原总工程师徐光,中国工程院院士缪昌文,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等专家为项目沉管隧道建设提供专业意见咨询。
听取汇报后,专家组展开细致严格的质询,就其中技术性问题进行反复讨论。专家组认为,深中通道S08标关于沉管隧道总体施工技术方案报告内容全面,编制依据充分,对工程建设条件、边界条件有较深入理解,工程特点、重难点分析到位,技术路线基本正确。下一步,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将联同施工单位深度开展相关施工方案研究及科研专题研究,进一步细化工期工效。
周伟表示,深中通道是我国新的世纪工程、品牌工程,其中沉管是深中通道最难的部分。“我们(国家)从未做过这么大的钢壳沉管施工。因此,要坚持底线意识,做好施工安全风险控制;要紧盯主要矛盾,确保沉管隧道建设质量;亦要注重细节,尤其是经验成果的借鉴与应用。港珠澳大桥为深中通道提供了很好的建设经验。希望深中通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将工程技术提升到新的高度,努力建设成为珠江口的品质工程和新时代的标志性工程。”周伟在总结中殷殷寄语。
深中通道建世界上最长最宽
公路钢壳沉管海底隧道
深中通道是集结“桥、岛、隧、水下枢纽”的世界级高难度工程。项目全长24公里,采用东隧西桥方案。参与项目设计全过程的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总工程师宋神友认为,长约6.8公里、世界首次使用的双向八车道超宽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具有“超宽、变宽、深埋、回淤量大、挖砂坑区域地层稳定性差”五大技术难点,工程规模和技术难度前所未有。
同时,在施工方面,深中通道钢壳沉管隧道面临非常大的挑战。一是项目钢壳沉管隧道用钢量总量达到了32万吨,总共32个管节,每个标准管节的尺寸为46×10.6×165米,用钢量超1万吨,总重量近8万吨,体量相当于一艘中型航空母舰船体。同时,单个管节由超过2500多个独立仓格构成,仓格数量多,混凝土浇筑面临自密实混凝土性能要求高;单个管节舱室数量大、规格多,工艺参数控制及施工组织难度大。
二是项目采用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结构,在国内属首次应用、国际首次大规模应用,国内缺乏相应设计标准、建设技术及经验,尤其在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管节多次转场的结构质量控制以及管节长距离浮运安装的风险管控等都面临非常大的挑战。
三是伶仃洋水道为珠江口最繁忙的黄金水道,沉管的浮运与伶仃洋水道的通航相互影响,安全生产问题面临严峻挑战。
紧跟习总书记广东视察讲话精神
踏上新征程再出发
面对项目规模大、工期紧、标准高、接口多、管理复杂、测控精度高难度大等复杂建设条件,宋神友表示,“针对钢壳制造、自密实混凝土浇筑、管节浮运和安装等技术难点,管理中心联同参建单位,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等最新的技术成果开展了一系列科研攻关。”科研取得的成果,将为沉管隧道施工图设计及项目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填补国内钢壳沉管隧道建设技术空白。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黄成造表示,“上周,习近平总书记赴粤调研时,提出我国‘改革开放不停步’,新时代工程有新的要求。在改革开放40周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推进的关键时刻,接力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建设者要把握宝贵的历史机遇,凝心聚力,心无旁骛,踏踏实实向前进,让深中通道项目踏上新征程,再一次出发,争取早日将深中通道建成通车,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作出贡献。”
目前,深中通道建设有序推进。桥梁工程主墩桩基已开钻,正在进行东西锚碇筑岛施工。西人工岛已成岛,正在进行高压旋喷桩等施工。东人工岛临时堰筑段钢板桩打设基本完成,正进行回填砂等施工;沿江高速桥墩保护钢板桩、钢管桩打设进展顺利;沉管隧道钢壳试验段已全部完成,智能化下料、平体焊接生产线已完成调试,E1、E2管节即将下料生产。
来源:智慧证书 发布于:2018-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