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支铁军队伍,以“缺氧不缺精神、缺氧不缺干劲”为口号,翻越海拔4700米的海子山和海拔4170米宗巴拉山,在地图上都很难找到的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宗西乡海通沟安营扎寨。他们战天斗地,将真情献给雪域大地,把中冶旗帜牢牢矗立在寒风中。这就是中国十九冶西藏芒康项目部。
他们承建了西藏开投海通水泥有限公司2000吨/天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及配套建设4.5兆瓦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该项目是国务院批准的《“十二五”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项目规划方案》中的226个重大项目之一(现已转为“十三五”项目)。
面对藏东地区大量的水泥缺口,该项目投产即可盈利,每提早投产一天,都能创造可观的利润和税收。
项目部急业主所想,达政府所望。在5个月时间里,完成土方施工162万立方米、钢筋作业909245吨、混凝土浇筑8523立方米,完成边坡锚杆、锚索施工23万公斤。在世界屋脊之上,与时间赛跑,创造高原“美梦”。
精心筹备打基础
芒康县气候环境复杂、交通运输困难、物资匮乏,工程推进困难重重。“大家都看到了,这里的条件确实艰苦,我也不强迫你们必须留在这里,想回去的,可以私下给我说,我会尊重你们的选择,给你们一个晚上的时间考虑。”项目经理周涵在组建项目时,就征求了项目部群体管理人员的意见。最终,没有一个人要求离开。
芒康县没有质检站、没有实验室,所有的原材料都要送往昌都检验,来回需要三天时间。为了提高效率,项目部和业主沟通后,在现场建起了实验室。整个县城没有一家商砼站,项目部就自建了商砼站。
“当地油品管控很严,项目部决定在现场建一个加油站。”项目经理周涵介绍道,“大家跑遍了几乎所有的政府部门,奔波了整整四个月才拿到了批文。目前,加油站已经建好了,算是完成了一件大事。”
中国十九冶对该项目也是非常重视,要求项目部必须保证人员的身体健康。项目部准备了大量药品,每一台车上都配备了制氧机。“这些东西都是预防我们的员工出现高原反应的。如果反应比较严重,我们会把他送到隔壁的海通兵站医务室接受治疗。我们和海通兵站联谊过,关系相当好。”说到这里,项目经理周涵露出了一丝得意的表情,仿佛是一个外交好手。
为了保障施工的进行,项目部还与当地政府积极沟通,召开了多次协调会。政府安排了6人协调小组常驻在项目部,专门负责协调项目部与当地村民的关系。项目部也征用了部分符合条件的当地车辆和设备,招聘了当地藏民到项目部工作。此外,项目部还在当地援建了一个篮球场,得到当地村民的称赞。
攻坚克难推项目
每年的6月下旬到9月底,是当地的雨季。整个施工过程与雨雪同行,作业条件严酷。为了打赢这场攻坚战,项目部投入了挖机20台、装载机6台、土方车辆25辆,作业人员400余人,全面实行两班倒。为了保证人员安全,项目部允许作业人员自行调整工作状态。
雨季是土石方工程施工的噩梦,项目部安全人员也是高度紧张,在施工现场时刻盯着。“现场全是淤泥,有时候一脚下去,泥土能陷到膝盖位置,感觉自己是在一个池塘里作业。”管理人员祝炳建这样说道。
施工现场有的边坡高度达到60、70米了。然而,刚开始施工时,由于对降雨量和降雨频率的估计不足,刚挖出来的边坡,还没有来得及支护,就被突袭的大雨冲垮。再次施工,又是一场暴雨,边坡再次被冲垮。“我们就像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不断推着‘巨石’上山。眼看就要到终点了,‘巨石’突然落下,又回到了原点,让人感到一种绝望的窒息。”项目总工李从金回忆道。
虽然,雨季让他们感到沮丧,但他们并没有就此妥协。为此,项目部与业主和设计方充分沟通,将边坡坡度放缓,购买了大量的安全网覆盖在边坡上,用编织袋装上泥土当作临时的堡坎,防止水土流失。同时,在边坡顶端设置了一圈锚筋桩,尽量减少滑坡的几率。项目部还在现场搭起了雨棚,利用下雨的间隙抓紧时间作业。面对风险,项目部没有一个人退缩,他们用毅力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节点。
冰雪中彰显铁军魂
当地11月已是摄氏零下10度。清晨,大家能清晰地看到一个冰封的世界。光滑的板房外墙、窗户、停放的汽车均被一层薄薄的冰层所覆盖,水龙头下方堆起了一串长长的冰柱,食堂里存放的蔬菜、牛奶已全部都成了冰坨坨,走在路上也是“吱吱”直响……
在这样的季节施工,是一个大胆的决定。当地不产蔬菜,也没有猪肉。项目部的蔬菜和肉类一直从外地运入,肉全是冷冻肉,蔬菜在路上颠簸了几天后,也不再新鲜。如果遇到大雪封山,就只能吃面条。项目部好几位管理人员都冻伤了。
工程上的困难更为严峻。为确保作业设备的正常使用,项目部对皮卡车、空压机、挖机等设备全部供应-20号柴油。一天的作业结束后,项目人员用棉被将所有的设备覆盖起来,让设备的油品不至于因为温度过低而凝固。
这群十九冶人不惧恶劣的作业条件,不怕变幻莫测的天气,将真诚献给雪域大地,用坚韧和智慧,点燃了藏东地区发展的希望之火。
来源:智慧证书 发布于:2018-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