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梦开始的的地方


 

 


“提起镜铁山,我想到的就是往上看是高山峻岭,往下看是万丈深渊,往四周看是荒无人烟。太阳每天在头顶一晃而过,最多两个小时,每天走在羊肠小道是提心吊胆……”


 

 

 “是啊!我们当年三进三出进镜铁山,可以说是从‘无水、无路、无电’开始,五十多人住在三顶帐篷里,用“一人、一马、一杆枪”(一个架子车、一把铁锹、一把洋镐)的劳动工具人拉肩扛的为国家搞建设……”


3月7日,甘肃省嘉峪关广播电视台影视创作中心主任高翔一行来到中铁七局三公司为纪录片《嘉镜线》的摄制工作专门召开选题策划会。13名平均年龄超过80岁的老人齐聚一堂向讲述发生在50多年前的往事。


会上当纪录片《嘉镜线》的预告片中镜铁山支线的画面一出现就将在场的老人们的思绪带回到那梦开始的地方。回忆的闸门一经开启,往事就汹涌而至、历历在目。老前辈们的讲述勾勒出一幅铁路人战天斗地搞建设的壮美画卷。


“那时候,工人们一开始吃的都是骆驼刺的籽和杆晒干磨的面,那东西吃的时候咽不下去,上厕所的时候又拉不出来。我记得有一天早上,北大河对面出现一群黄羊,为了改善生活,大家看都跳过河去追,但是人一过去,黄羊就跑了,一只也没抓到。等大家往回走的时候,才发现早上只有一两米宽的河水,因为太阳出来晒化了山上的积雪,水面已经涨到十几米宽了。有一部分工友就被困在河中央,当时一名叫彭伟华的领工员是共产党员,他主动下水去接人,接了几个人过了河,但是第二次进到河里后因为水实在太冷,走到一半儿就坚持不住被冲走了,当时其他人在河两岸跑,他在水里挣扎,所有人都没办法,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被水冲远,他就那么牺牲了……”平宝书说到这里有些哽咽。


“当年的顺口溜说‘净脸进去灰脸出、亲人相见不相认、为了建设新国家’为啥?因为大家在隧道里施工领导要求打水钻,但是领导一走就打干钻,因为打水钻虽然没有粉尘,但是效率低、麻烦。大家为了进度都打干钻,最后出洞子都是灰头土脸,有人最后因为这得了矽肺病。那时还规定隧道里放完一茬炮,要等20分钟后粉尘散的差不多才能进洞,但是大家根本等不及,每次都是刚响过炮就往洞子里冲……”今年80多岁的三公司首位省级劳模张士范骄傲地讲起他们当年的故事。


 

 

80多岁的老人,大多白发苍苍、嗓音低沉暗哑,但他们回忆起半个多世纪前的陈年往事思路清晰,语气坚定,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亮。正如高翔主任在致辞中所说:“在当年条件极其艰苦的年代,在座的老前辈穿越戈壁天堑、挑战生命极限、付出巨大牺牲,筑就了一条助力工业发展的钢铁大道,不仅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书写了英雄豪迈的篇章,也为地方经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是创造了一笔值得称颂的精神财富”。


嘉镜铁路,原称兰新铁路镜铁山支线。由当时的铁道部西北铁路局于1958年开工建设,三公司前身铁道部第一工程局第三工程处于1964年12月在此成立。线路为酒泉钢铁公司矿石运输专用线,该线70余公里长,号称“9桥、18洞”是一条“穿山跨河走戈壁”的钢铁运输线。镜铁山矿勘探于1956至1958年,目前是我国生产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黑色冶金坑采矿山之一。半个世界以来,这条铁路线为酒泉钢铁公司源源不断的输送矿石,为嘉峪关市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智慧证书 发布于:2018-03-12


现在注册,立即体验建筑企业专属的证书证件管理系统吧!

注册体验账号